在“科创圈”,青岛正在受到“顶级智库”越来越多的青睐。

近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服务青岛座谈会召开,又有10家“国字号”学会“组团”来到青岛,带着智囊团、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通过签约合作、会企交流等方式,为青岛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青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现场对接,各个全国学会纷纷带来了各自领域内“天花板”水平的专家,青岛则拿出了产业雄厚、场景广阔的应用市场。10个学会和海尔、双星等30多家青岛企业面对面,提出需求、给到方案,探讨合作的可能。

走进园区,全国学会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在青岛找到对应的“落脚点”,到研发中心去、到生产一线去,为青岛产业发展进行深度“把脉”。

携手前进,全国学会通过与青岛培育成果转化基地、共建产业创新中心等方式纷纷在青岛设立“根据地”,找到了合作的长效机制,顶级创新成果的来青之路更加顺畅。

这是青岛与全国学会资源的深度对接、和顶级智库共荣创新的重大机遇,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给青岛带来的平台“红利”。

6月4日,青岛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搭上了中国科协这趟满载创新资源的发展快车;8月14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让青岛站在了全国聚光灯下,“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服务青岛活动启动,青岛开启了与全国学会深入合作的大门。随后,全国学会陆续选择把国家级会议、赛事落在青岛,与这座城市擦出了更多携手同行的火花。

01 10家全国学会和30家青岛企业现场“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这10个“国字号”学会与青岛来了一场“情投意合”的深度合作。

一次对接不是全部,长期合作才是未来。对接会上,青岛的协会、高校和企业纷纷与全国学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学会的成果在青岛落地有了“抓手”,搭上全国学会这趟顶级智库的发展“快车”,青岛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车票”。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山东领军科技集团、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全国核心材料专家向青岛企业输送有了“传输带”,先进科技成果与青岛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有了“粘合剂”。

通过合作,材料学会专家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将极大提升领军集团石墨烯研发的质量,实现产业化,推动青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海尔的智慧家居领域也将用上更加轻薄、耐腐蚀,能抗污、除菌实现自动控温控湿控氧的多种前沿材料技术,双星的废旧轮胎裂解项目得到全国学会的加持。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并落地莱西,让素有“中国石墨之乡”之称的莱西与材料学会“再续前缘”。在前几天刚结束的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新材料科技专家服务团对接会上,已经有十余位专家对青岛的石墨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度“把脉”,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联系。通过基地,材料学会在青岛有了挂牌服务的“居所”,将面向全市新材料企业制定长期服务活动机制。

直面青岛农机“大而不强”的困境,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与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机生产流通协会及青岛农业大学电机学院签订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岛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合作协议。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企业齐聚,这个创新中心将以应用为导向,促进青岛现代农机装备升级,提升农机企业科技含量与竞争实力。

对接会上当然少不了有深入、务实的沟通。50多位企业人员代表着会前提出精准需求的30多家青岛企业,与全国学会的专家开展了面对面的对接洽谈,就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建立长期合作联系、共建协同创新机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技创新不能囿于“象牙塔”,也不能搞“独奏”,必须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与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紧密契合,突出主攻方向。抓住发展机遇,靶向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才能实现创有所用。

02 “国字号”学会缘何与青岛“情投意合”?

全国学会能与青岛结缘,首先得益于“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这条纽带。合作发展、开放协同,全国学会的资源由此开始加速向青岛倾斜,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与这座创业城市进行了精准对接。

“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是青岛必须抓住的发展机遇!获批以后,《青岛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行动方案》、青岛与中国科协签署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让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有了“顶层设计”;青岛构建了“科创中国”协同推进体系,成立了推进专班,构建了科协、科技、工信、民营经济等部门横向协作,市、区市、功能区纵向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科技经济融合的服务网络。

做好准备、敞开怀抱,青岛吸引有关全国学会陆续在这里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从中国科协年会筹备和举办开始,相关论坛就针对青岛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学会便组织院士专家深入企业指导、开展精准对接;年会后,各学会继续为青岛引入学术会议、导入专家资源,把脉青岛产业发展,深化科技服务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自8月以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已经把4个全球会议、赛事的举办地选在了青岛,其中包括上周刚结束的中国机器人大赛这一全国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超3500名参赛选手,为青岛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带来了助推力;中国材料学会也计划于青岛举办8000人规模的新材料大会。

获批以来,青岛已与17家全国学会对接会议20余次,梳理了100余项企业发展重大需求,吸引学会与青岛企业对接、走进产业园区30余场次,签订了近20项合作协议。

11月25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北片区)建设现场交流调研活动在北京举行,青岛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代表,面向全国分享了借力“科创中国”发展的典型经验。

成为试点城市的青岛,为什么能抓住机遇,令全国学会“青睐”有加?这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岛承接顶级智力资源的禀赋和实力。

顶级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广阔的产业空间和企业平台。而青岛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和产业基础,给全国顶级科研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广泛的产业应用空间;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也有可期的发展前景。

叠加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青岛稳稳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正灵活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向发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这样的青岛,就如一个全球资源集聚的大平台,全国学会自然能从其中找到“用武之地”。

青岛正在打造“科创中国”创新发展的完备生态。出台《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让顶级科技成果能在片“热带雨林”中茁壮成长。

青岛与“国字号”学会的“两情相悦”,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对接,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对接,更是一流智库资源与这个“城市中的独角兽”的对接。

03 让科学家的论文“写在青岛大地上”

从110多个申报试点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试点城市,青岛必须抓住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深挖中国科协背后210个全国学会的资源,与全国学会间形成共荣发展的长期效应。

拥有科学家、科创企业家、投资家等丰富的创新资源,每一个全国学会都是一个产、学、研、用协同的平台。而青岛必须在“科创中国”这个平台组织、枢纽组织上,把这些资源引进来,让顶级科研人员的论文“写在青岛大地上”。

对接全国学会的资源,青岛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有所“扬弃”、精准发力,推进科创资源与青岛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青岛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13个产业专班,研究制定十大新兴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加快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和机器人产业基地。这些领域是青岛的未来所在,对科技赋能最为迫切,也是科创最为活跃的区域。

对接全国学会的资源,青岛要摸清企业创新需求,通过全国学会科技服务真正助力企业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给”和“拿”,而是让青岛和在与全国学会的碰撞中消化吸收、共荣创新。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其实就是技术产业化,而“科创中国”为青岛破题技术产业化的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方面,要梳理青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政策和措施,让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对青岛产业需求和创新生态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打通渠道,将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收集汇总。实现了企业需求“上传”,才能更好地吸引科技资源“下沉”,科技和产业才能在相互协作中推动着彼此向前。

当然,学会的资源不能限制在学、研、产等环节,在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学会的资源也能发挥很好的“背书”作用。现在青岛与全国学会的合作是“播种”,让青岛的创新成果可以无中生有、从小变大;在不久的将来,青岛可以有更多产品推向市场,一个产、学、研、用贯通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打好“科创中国”这张王牌,构建与全国学会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青岛正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和技术创新模式,形成科技经济融合的“青岛路径”,打造成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青岛新闻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