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朝開始,朝廷開了一個惡例,就是和少數民族和親。

到了唐朝,朝廷這麼強大了,但已經形成了慣例,也只好延續下去了。唐太宗朝,文成公主進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但此時由於朝廷強大了,也敢用贗品來弄虛作假了,出嫁的並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而是以宗親來代替。

前面說到的文成公主,就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

在有唐一朝,唯一有一次皇帝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了過去,這就是唐肅宗李亨次女寧國公主。

寧國公主成年後,先是嫁給滎陽的鄭巽、後來又嫁與河東的薛康衡,但都是很快就做了寡婦。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安祿山是統轄三鎮的節度使,兵力非常雄厚,官兵打不動,總覺得兵力不夠,於是決定向回紇(回鶻)借兵。

公元756(至德元年)九月,葛勒可汗便派長子葉護太子帶領精兵四千人,日夜兼程趕到郭子儀的大營,幫助唐朝收復兩京。

後來在回紇軍的協助下,官軍終於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

鑑於回紇幫助唐朝收復兩京有功,公元758年,唐肅宗特給葛勒可汗號賜名"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簡稱"英武可汗",並且答應了他們和親的請求,將成爲寡婦的寧國公主嫁給了英武可汗。

不管這個公主是原裝的還是二手的,這回唐朝嫁的是一個真公主,足見朝廷對回紇可汗的重視,在接受皇帝的詔書時,英武可汗不是按過去的習慣坐着接受,爲了表示重視,特意立正,雙手恭恭敬敬的接過皇帝的詔書與冊命,並且立即封寧國公主可敦(妻子)。

要按過去迷信說法,寧國公主真是剋夫的命,英武可汗娶了公主之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時剛40歲。

中國古代有個人殉的陋習,就是用活人爲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封建主殉葬。這個習俗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到了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曾下令廢止人殉,開始提倡用木俑、陶俑等代替活人進行殉葬,雖然這一禁令他的子孫沒有認真遵守,但已經很少見了。

漢朝建立以後,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人殉就基本絕跡了。

中原朝廷向文明社會跨進了一大步,但是這種陋習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十分盛行。現在可汗死了,按回紇的風俗,他的妻子是要殉葬的。

唐朝是個比較開放的朝代,自唐太宗的高陽公主開始,唐朝的公主們都恃寵嬌縱,追求個性自由,由此纔出現了太平公主、李裹兒這些刁蠻公主。

寧國公主是正宗的皇女,當然深受女權思想影響,哪裏肯去殉葬?

要是她肯隨夫殉葬,早就死了兩回了,也輪不到英武可汗來一親芳澤。所以她進行了強烈的抗爭。

回紇的侍者來勸寧國公主說:“你們漢人也講究一個入鄉隨俗,所以,你已經嫁給了我們的可汗,按我們習俗,你就得去殉葬。”

寧國公主一聽說此話,立即反駁過去:“隨俗,那也要看哪個風俗先進,哪個風俗落後。你們回紇人仰慕我們大唐,纔不遠萬里來跟我們求親,可汗娶我不光是爲了給他傳宗接代,也是爲了讓我將先進的文化帶給你們。要是你們的風俗好,何不就地娶一個就好?你們誰喜歡殉葬誰就去殉葬,我堅決不幹。”

可汗的可敦要是回紇人或者沒有實力背景的家庭女,誰還給你廢話,直接拉出去就埋了。可是寧國公主是真正的皇女,誰也不敢來硬的,只好你來勸兩句,他來講講道理,希望她能改變主意。

這可是牽扯到生死的大問題,寧國公主豈肯妥協,在這些人的軟磨硬泡下,簡直是不勝其煩。

最終,寧國公主一看實在躲不過去了,得了,還是保命要緊,於是就“剺面大哭”。

這個“剺面”,就是以刀劃面。過去那時候的匈奴、回紇等少數民族,遇到大憂大喪,有以刀劃面表示悲慼的習俗。

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的少數民族首領聽到這個消息,都悲慟地放聲大哭,有的用刀劃破面孔,有的割去了耳朵。甚至還有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倆人,主動請求自殺以殉葬的舉動。

作爲皇家女,她對這一段史實還是比較瞭解的。

寧國公主以毀容爲代價,總算保住一條性命。

老可汗去世了,新可汗已經繼位,寧國公主還沒來得及給英武可汗生兒育女,孤單單的一個人呆在回紇部落,倒成了他們的累贅。

於是在登裏可汗繼位後,一看,還是將這尊活菩薩送回中土吧,別在我眼前晃盪了,於是派人將寧國公主送回了京城。

寧國公主雖然命運多蹇,但壽命還挺長,一直活到他大侄子唐德宗李適當皇帝,李適給冊封自己的姑姑爲蕭國大長公主,最後老死家中。

結語:過去朝廷的公主嫁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命運一般都很悲慘。適應不了北方寒冷氣候的吧,早早就去世了。

壽命長一點的呢?不是陪夫殉葬,就是老可汗死了,再嫁於新可汗,成爲了他們生兒育女的工具。

總之是一離開中土,此生不要想回來了。

而寧國公主不光回來了,還在侄子那裏享受着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的確羨煞其他公主。

這就是命?也許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