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问·金匮真言论》当中有这样的描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从十二经的分布规律来看,大体上符合这一原则。也就是阳经循行在躯干背面及四肢外侧,阴经循行在躯干腹面及四肢内侧。唯有足阳明经不同,循行于躯干前面,也就是胸腹部属阴的部位上。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的描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经脉循行的大的规律。这十二经当中只有足三阳贯穿了人体的躯干。

如前所述,如果我们把十二经脉看作是手足三阴三阳来对人体进行定位标注的医学模型的话,那么躯干部的立体定位只能通过前面侧面后面来描述。

我们知道躯干里面的脏腑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当躯干里面的脏腑出现功能性的问题的时候,他会在体表出现反应区或者是反应点。而这样的反应区或者是反映点有可能出现在躯干的侧面,也有可能出现在躯干的前面或者是后面。

就如同我们知道当一个患者出现心绞痛的时候,它可能会在左前胸出现阳性反应点,但是也可能在腋下的侧面或者是胸之侧面或者是后背左侧的肩胛骨的投影区范围内出现阳性反应点,或者是出现这种牵扯的痛点。

我们能够理解躯干部的立体的特点,要能够通过前面侧面后面3个方位来进行描述。

能够贯穿人体躯干的经脉,只有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贯穿躯干,所以很自然的,这三条经脉阳明少阳和太阳分别联系躯干的前面侧面和后面。因为其他经脉根本联系不到这儿,也就进一步印证了十二经只是对人体的标注符号,而不是用阴阳的多少来认知的。它在最初确定经脉的循行路线的时候,为了标注人体体表和体内的一种标注符号而建立的。

为什么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而太阳在后呢?

这是因为要与足三阴经表里相合。

我们先分析一下足三阴经入于腹的部位,不难发现也是有相对位置关系的。

例如肾足少阴之脉它是贯脊属肾的,位置很明显在会阴的后方脊部骶部尾骨的位置。而肝足厥阴之脉是“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它联系的部位就是会阴部的阴器,明显的比足少阴靠前。那么足太阴经所“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骨内前廉,入腹”,又明显比足厥阴这条经脉更靠前。

因此与上肢阳明和太阴并行于上肢前缘,太阳和少阴并行于上肢后缘,少阳和厥阴并行于上肢中间相仿,下肢部位,阳明与太阴当并行于腹前,就是胸腹部。太阳与少阴当并行于骶后,就是腰脊部。而少阳与厥阴当并行于中间,也就是身侧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