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2879篇文章

前不久,黑龙江鸡西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发生食物中毒导致9人死亡事件,让人痛心不已,该事件中所有摄入“酸汤子”的人员,无一幸免,最终经医学鉴定定性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该事件牵涉到一个家族,多个家庭,造成严重损失。其实,每年全国各地因食物中毒导致的伤亡事件并不少见。比如说好发于湖南等山区的野生菌菇中毒事件,每年因食用野生菌菇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我们也时常看到有关学校学生因食物中毒集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报道,其中有因为服用没煮沸的豆浆引起的,有以为服用未煮熟的四季豆中(皂苷中毒)引起的,也有因食物放置时间过长导致食物变质引起的等等。食物中毒,无疑会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经济上、精神上的重大损失和负担。所以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一聊什么是“食物中毒”?

公共卫生中“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摄入了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本身就是毒素,也可以是被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的,人体服用后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以胃肠道反应多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因毒素吸收入血,导致多系统多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这类疾病本身不是传染病,但是一般呈现群体性、聚集性发病的特征。

为何“美食”会变成“毒物”?

我们知道美食之所以能成为“美食”,需要经历很多的过程,包括食物的选材、加工、运输、保存等过程,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使我们的“美食”变成“毒物”。

确保食物选材的安全性,是杜绝食物中毒的第一步,就比如每年好发的野生菌菇中毒事件,一锅美味的菌菇汤,首先在菌菇的选材方面,我们要善于辨别什么是可食用菌菇,什么是毒菌菇,不要购买或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野生菌。

食物的加工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砧板,不同的刀具,切勿将生熟食物混合。食物烹饪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温度和时间,缺乏足够的烹饪温度和时间,可能导致无法杀灭食物中的病菌,也可能导致某些毒素无法完全分解,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的运输和保存也是极其重要的,运输以及保存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储存的条件、保质期的长短都是有讲究的。过期的食物以及有些剩饭剩菜切不可因为节约、害怕浪费而不舍得丢弃。我们中国老百姓都是以节俭为美德的,尤其是老一代的长辈,我们一定要时常给他们灌输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安全。平时我们看到真空包装的食品如果出现胀袋情况也要避免食用。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放置、收纳物品时,要注意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尤其是外观与可食用物品容易混淆的物品分开放置,必要时做好标签,以示区分。

如何出现疑似食物中毒怎么办?

如果进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尤其是多个共同食用同一食物后出现相似症状的人群,应当及时就医,有条件者带好剩下的食物。如果无法及时就医,应当自行尝试或有他人帮助催吐、导泻,可以大量饮水,用勺子、筷子等刺激喉咙,促进呕吐反应,尽快清除胃内尚未被吸收的残留食物以及毒素,减轻中毒反应,防治病情进展恶化。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那么让我们重视食物安全,不要辜负了舌尖上的美味吧。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丁晶晶 主治医师

擅长: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未分化疾病的诊疗

“万能”的抗生 素

营养佳品——甘薯的性质与功效

全科也谈肥胖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疏松?

全科话“谈虎色变”的传染性疾病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