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是19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清朝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與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相比並不是一場很知名的對外戰爭,但它卻是晚清對外爲數不多的軍事上取得實際勝利的戰爭,雖然戰後仍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是卻並未割地賠款,算得上是晚清值得一提的對外勝利。而在這場戰爭中,統帥清軍奪得臺灣等地保衛戰勝利的清軍將領劉銘傳更是因爲此次戰績和日後建設臺灣的政績而爲世人敬仰。最近幾期,小編與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場戰爭,聊一聊劉銘傳。

中法戰爭形勢圖

1840年後的大清可謂風雨飄搖,英國侵略者因爲船堅炮利的優勢,敲開了清朝的大門,“天朝上國”的美夢破碎了,隨之而來的是列強的入侵和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英、法、美、俄等國從東西南北各方入侵,瓜分中國領土,強開租界,勒索賠款;而在內地,洪秀全的振臂一呼,又掀起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於是大江南北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幸虧清朝統治者及時起用了一批漢族有識之士,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力挽狂瀾,終於暫時撲滅了烽火,爲搖搖欲墜的清朝延續了國祚。動亂之後,朝廷一批有識之士開始覺醒,認爲固守祖宗之法已不可應對當今之變局。於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大清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使得清軍的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有所提升,在左宗棠的帶領下,清軍打退了阿古柏的入侵,捍衛了西陲,而清朝內部十幾年間也未曾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可謂內憂暫消,外憂暫解,朝廷上下一派歌舞昇平,陶醉在所謂的“同光中興”當中。

洋務運動

可是到了19世紀80年代,清朝的邊疆又出現了狼煙。法國茹費理內閣爲尋求遠東的利益,爲自己連任贏得籌碼,於是派遣侵略軍入侵越南,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接着繼續北上,嚴重威脅清朝南部邊疆的安定。於是應越南當局的請求,清廷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但由於清軍內部派系林立,統帥調度無方,畏敵情緒嚴重等原因,使得清軍各部消極作戰,未能給予當地黑旗軍等駐軍以有效支援,導致清軍在越南山西戰敗,之後屢戰屢敗,一直退到了鎮南關。

法軍入侵越南

而此時在海上,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中將率領艦隊主力,入侵中國沿海地區,意欲佔據臺灣、澎湖,據地爲質,迫使清政府屈服。面對嚴重的邊疆危機,清廷上下再次陷入了一片慌亂之中,此時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一批將領已大部凋零,留下的也大多老邁,或是不堪大用,左宗棠已年過七旬,潘鼎新剛在鎮南關不戰而退,徐延旭,唐炯等輩更是在山西之戰中畏敵如虎,朝廷一時真是無將可派,於是想起了已賦閒在家多年的劉銘傳。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劇照

說起劉銘傳,他是淮軍中一員悍將,當年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又追隨李鴻章鎮壓捻軍,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被封爲直隸提督,一等男。可是劉銘傳卻認爲自己功高,未能得到封疆開府的封賞,心中忿忿不平,後來一氣之下,辭官歸隱,到此時已閒居十幾年了。

法國遠東艦隊

適逢中法開戰,朝廷已無將可派,不得不重新起用劉銘傳。可是劉銘傳深知朝廷內部矛盾重重,自己雖欲建功,但如不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統帥的全權,最終恐怕也是功敗垂成,身敗名裂,再加上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因各自派系原因的阻撓,一時間他也是顧慮重重。可是由於建功心切,他最終還是選擇北上,先到了天津見到了李鴻章。李鴻章的本意是想把他留下來替自己經營北洋水師,後來經過一番爭論,劉銘傳最終還是說服了老師李鴻章。於是他便準備進京,可是朝堂上那些官員對劉銘傳可是譭譽參半,劉銘傳是否能夠得到朝廷的任命,赴臺抗法呢?且聽下回分解。

臺灣抗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