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很多珍寶都隨着時間的流逝埋於地下,或不翼而飛。在這些消失的國寶中,有兩件國寶級文物一直讓人們念念不忘。這兩件文物就是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如果這兩件國寶都僥倖被人找到,那誰的價值更高呢?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來說一下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是”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在秦朝之後,歷朝皇帝皆以此爲璽爲符應,得之則表明”受命於天“,失去就表示”氣數已盡“。所以它的政治意味很濃厚。

而在傳國玉璽身上,也上演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傳國玉璽的原材料藍田玉,其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和氏璧。最早是由楚人卞和從深山鑿出,爲了向楚王獻上這塊璞玉,卞和還付出了雙腿的代價。春秋時期,楚王爲了獎勵相國昭陽,便將和氏璧賜給了他。結果昭陽在出巡的過程中,和氏璧意外失竊。不久之後,和氏璧在陰差陽錯下到了趙王手裏。秦王爲了將和氏璧騙到手,提出拿十五座城池交換。之後纔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和氏璧也就被做成了傳國玉璽。後來歷朝皇帝都將傳國玉璽當作自己繼位正統的信物。直到元末明初,敗退的元順帝帶着傳國玉璽逃回了大漠,傳國玉璽從此音信全無。清朝皇太極期間,蒙古王爺向皇太極進獻所謂的”傳國玉璽“,皇太極喜出望外。但據乾隆皇帝考證,此璽應該是贗品。雖然是贗品。但聊勝於無,乾隆還是將它收藏起來。清朝末年,這枚假的傳國玉璽被存於瀋陽故宮之中,不久之後瀋陽故宮失竊,假傳國玉璽也不翼而飛。

其次,說一下《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在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軍政高官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王羲之則爲他們的作品寫了序文手稿。這篇《蘭亭集序》全文28行,共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被歷代書法界奉爲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則稱其爲”天下第一行書帖“。

無論是王羲之行雲流水的書法,還是他文思泉湧的才華,都讓後人自愧不如。傳說唐太宗十分喜歡王羲之這件《蘭亭集序》的作品,甚至交代死後要讓《蘭亭集序》爲他陪葬。所以人們一般認爲《蘭亭集序》在李世民的墓中。

最後,說一下二者的價值。不管是傳國玉璽,還是《蘭亭集序》,如果能夠發現一件,都足以震驚世界。因爲它們都是國寶級文物,價值連城。如果從藝術價值來講的話,《蘭亭集序》要優於傳國玉璽。但若從政治角度來分析的話,100件《蘭亭集序》都不上傳國玉璽。畢竟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在古代真不是鬧着玩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