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足协出台了《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征求意见稿)》,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度引发坊间广泛争议。

究其原因,是中国足协要求从2020年1月1日起,中国足坛的所有职业俱乐部全部要使用中性的名称,也就是要去掉原有的名称中带有企业品牌的部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通过足协认证,俱乐部就将不被授予被取消联赛准入资格。

比如广州恒大淘宝、北京中赫国安、上海上港这种明显带有品牌意味的名字将不能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像欧洲足坛如尤文图斯、AC米兰、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这样的名字。

这本是中国足球在职业化道路上做出的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过程,却被不少人视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所持的观点也非常明确:中性名要去掉队名中企业元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足球投资方的积极性,在中国联赛还不能自身造血的情况下就将带有哺乳意义的宣传通道切断, 势必会让中国足坛的各俱乐部遭受灭顶之灾。

还有一部分人更是指出,中性名一推广,到时候都是FC+地名的模式,难听又难看,百害无一利。这些言论,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折磨,其实完全是危言耸听。

首先,按照足协的要求,俱乐部的名称组成为地域 +名称,名称必须为汉字,且不得超过4字,尽管可能有俱乐部直接注册成地名,但也绝对不会出现FC成堆的情况。况且,FC本来就是Football Club缩写,又有何不妥?巴萨和拜仁的缩写都是FCB,也没见球迷闹腾啊!

然后,再来谈谈最关键企业利益的问题。

中国足球自职业化起,便一直采用地域+赞助企业的名号,俱乐部受制投资人的牵扯实在太大,即便是实力超群,也可能因为投资人的撤资而堙灭。比如甲A时期的霸主大连队,甲A之初名为大连万达,后又改名大连实德,最后随着投资方放弃注册而消失,八冠王的辉煌成了一片空白……

此外,甲A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球队,四川全兴、广东宏远、前卫寰岛……如今都难寻踪迹。

显然,这样带着浓厚商业气息的俱乐部队名,既不利于中国足球历史的积累,也不利于俱乐部文化的延续。将俱乐部名字中性化,去掉商业气息,就是为了将队名这种无形资产和球队文化有机结合,让球队变成一座城市的名片,变成中国足球的名片,从长远看,无疑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更为有利。

这一方面,日本足协又给我们上了一课。1993年,日本足球职业化的J联赛起步,日本足协一开始就规定所有的俱乐部必须采用中性化名称。于是曾经被中国球迷熟知的读卖新闻、三菱重工、日产汽车、松下电器、丰田汽车等球队就变成了J联赛中的川崎绿茵、浦和红宝石、横滨水手、大阪钢巴、名古屋鲸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球队所在城市的名片和J联赛的骄傲。

中国足球联赛的职业化元年是在1994年,几乎与J联赛同时起步,达到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这里不深入探讨其他的利弊,但J联赛在一开始就想到问题,是不是值得中国足球借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取个切合球队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的队名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还更能得到球迷和所在城市的认同。比如有媒体就爆料出广州恒大准备改名为广州华南虎,既威武又霸气,球迷必定喜欢,投资方也肯定满意。

队名的中性化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必要把这项指令当成洪水猛兽,相反,这项举措来的实在晚了点,但来了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