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

老秦早早起牀

輕解船繩

晃悠悠去村頭河畔罱泥

薄霧裏

小船彎彎 人影綽綽

這幕罱河泥場景

在闊別靖江四十年後

再次映入我們眼簾

千年古鎮季市

除了美食,還有罱泥船

季市是罱河泥推行的試點鎮

如果你想看罱泥船,到季市就對了

文嘉村、星光村、曙光村、安武村、花家村……在季市或長或短的鄉村河道里,灰黑色的罱泥船穿行其中,激起陣陣漣漪,這樣的景象,總少不了觀衆,尤其是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奔跑着跟在船後,笑着,跳着,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一條船、一把罱泥夾子,一把攉鍁

就是罱泥人的工具

▲1974年,新橋公社一大隊社員大搞冬季積肥,確保來年豐收。圖片來自靖江市檔案館

老秦是個土生土長的季市人,據他回憶,小時候,罱河泥隨處可見,尤其是冬天最爲繁忙,小船破冰而行,你來我往,穿梭往復,當日上三竿,船艙載滿河泥,船兒緩慢前行,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從兒時的罱河泥觀衆,到花甲之年重登罱泥船,握着罱泥夾,在揮汗如雨的勞作中,遙想當年盛景,這份體驗是一種幸運。

▲1964年春,八圩公社社員在河中罱河泥。圖片來自靖江市檔案館

罱河泥是一種生態河道清淤方式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罱河泥在農村十分常見,罱泥工使用特定的工具,將河泥從河底罱到船上,再將這些泥存放到河邊的堆塘內,這些河泥攪拌青草、水草,經過發酵腐爛便成了農田的重要肥料。“兩竹分手握,力與河底爭。罱如蜆殼閉,張吐船隨盈。”

從2018年開始,水利局和季市鎮共同啓動人工罱河泥試點,涉及74條河道,全長43288米。

罱河泥雖然是歷史的產物,但它仍具有現實的意義,除了擁有生態清淤特質之外,還是全國唯一的生產技藝領域的非遺項目,浙江海鹽曾在景區內進行非遺展演。在靖江,一些鄉鎮狹窄河道較多,大型機械難以進入,使用傳統罱河泥的方法,能借機打通河道清淤的“最後一公里”。

近期,全市農村河道疏浚在全市全面鋪開,涉及季市鎮、生祠鎮、孤山鎮等鄉鎮,覆蓋66個行政村,472條三級河道、2條二級河道。在河道疏浚過程中,彎彎的罱泥船也是一員“大將”,在城南、孤山、西來,處處可見罱泥人忙碌的身影。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

重回視野的罱泥船

已不僅僅是一艘小船

它承載着悠悠鄉愁

讓傳統記憶得以續寫

讓匠心得以傳承

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這樣的願景,不難實現

END

來源:靖江河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