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有很多人在感情上,其实是一个“巨婴型”的存在,无论是在哪种感情上。

例如之前有一个女生和我说,她从小到大处处受父母管教,任何事上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长大后交了男朋友,交往中的所有事情都会事无巨细地和母亲说,就连男友求婚,她想的都是要让父母决定。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实这种就是一个人在感情里扮演着“巨婴”的角色。

1

“巨婴”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巨婴”。

一个孩子出生时,他没有自我意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人,也不知道自己面临着一种巨大的恐惧,因为在他出生以前,有一个温暖的环境,不需要吃,不需要喝。

在最初没有自我的阶段,他无法对周围任何东西产生情绪,因为对一个婴儿来说,他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需求,所以外部世界对他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例如,一个人说:“我们只要过好自己就行了,不要去管别的人。”

能说出这类话的人,就算他是一个成年人,那他依然只是个婴儿,更准确地说,他只是个巨婴。

巨婴终其一生无法理解外部世界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精彩,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需要他,这就是“巨婴”型人的思想核心来源。

因为母爱对他来说,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无条件的。

比如,一个人什么都不做也可以赢得母爱,但这种无条件的母爱有着最致命的缺陷:这种爱,它是消极的,也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大多数的婴儿是被人无条件爱着的,直到他第一次从“被人爱”转换成“爱别人”开始。

回想一下自己生命当中,第一次想给妈妈写一篇作文或者画一幅画时,又或者给家里洗碗等等,这时就是一个婴儿第一次尝试从“被人爱”转化成“爱别人”的开始。

但这个阶段会持续很多年,有些人一辈子都完成不了这个阶段。

巨婴就是这样,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一辈子都在企图被人爱。

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比获取别人的爱更重要的事了。

“巨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永远都只会在等待别人来爱自己,而不是尝试去爱别人。

所以,要拒绝去做一个巨婴,因为爱是双向的,学不会爱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被别人爱的。

先感受别人是怎么爱你的,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回应爱。

不会爱、不懂爱,就尝试去爱,跳出自我的世界,也跳出“爱是无条件就可以获取”的框框,先付出爱,拿爱获取爱。

2

幼稚的爱,成熟的爱

讲完“巨婴”后,接下来我们来理解:什么是幼稚的爱?什么是成熟的爱?

以前很多女孩子QQ签名上写着貌似很牛的一句话:“不爱我的,我不爱。”

用这句话的人,同样也是停留在婴儿阶段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只爱那些爱他们的人。

这时很多人会莫名躺枪,曾经我也是这样,在2005年左右也用过类似的签名。

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发展过来的,这就是“幼稚的爱”的阶段。

总的来说,【幼稚的爱】是“我爱你,是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是因为我爱你”。

不知道在看的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当一个女生对一个男生付出了很多,甚至帮他做饭、洗衣服、照顾他的生活。男生宣称说他爱女生。

但有一天,女生累了或者做了别的事情,没有时间精力照顾男生,男生就会说,这个女生不爱他了。

那这时,这个男生的爱就是“幼稚的爱”,因为他对女生的爱是基于“他需要女生”的基础上。

相反,对女生来说,女生需要的是男生的生存资源,需要是他的钱,需要的是他帮女生搬家,需要的是他接送她上下班,带她出去旅行等等,因为她需要男生,所以,她对男生说,“我爱你”。

但如果出现另外一个男人能给她提供更好的需求,能帮助她实现更好的生活时,她就会离开那个男生。

她的爱是因为她需要,这同样是“幼稚的爱”。

巨婴阶段,也就是幼稚爱情阶段,最残酷的本质就在于一个人对对方所谓的爱,都是建立在他对对方的需要上,只是需要这个人,并不是爱这个人。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是因为我爱你”。

看起来只是简单地调换了顺序,但是它们本质上截然不同。

可以理解为,“我需要饭,是因为我饿了”;

“我需要喝水,是因为我渴了”;

“我需要你,是因为我爱你”。

我们对一个人的需求并不在于对方能给自己多少钱或者别的东西,也不在于对方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仅仅是因为这个人爱自己,这就是【成熟的爱】。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分辨出自己对异性到底是【幼稚的爱】还是【成熟的爱】呢?

首先,一定要找到自己当初喜欢这个人的第一感觉。

要了解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想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伴侣的。

如果,最初是因为这个人给了你与其他异性不一样的感觉,你才喜欢上这个人,那这就是【成熟的爱】。

但如果发现对这个人最初感觉并不深刻,只是因为他在长期的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才想要这个人成为自己的伴侣。那这就只是因为“需要这个人”,才觉得自己“爱这个人”,这是“【幼稚的爱】。

那怎样才能学会【成熟的爱】呢?

这时,就需要我们脱掉自己“巨婴”的外衣,不要去“要求对方能给你什么”,也不要从“对方给了我什么”去考虑对方值不值得爱,而是要从“这个人身上有什么特质吸引了我”等无关任何价值需求的角度去考虑。

3

父爱与母爱

1、【母爱】

最后我们必须要了解【父爱】与【母爱】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巨婴”形成的关键,也是“圣母”形成的关键。

我们上面已经谈论过母爱,母爱从本质上来说是无条件的。

母亲喜欢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满足了一个母亲的任何特殊愿望,仅仅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成长的时候,我们依然渴求母爱,但是我们开始渐渐对这种无条件的爱产生怀疑。

为什么会怀疑这一点?

因为,“我被人爱”是由于我让对方快乐了,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归根结底来说,“我不是被人爱,而只是被人需要”。

也许大多数人应该都获得过母爱,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没有获得过母爱,他一辈子都会对「母爱」有所追求。

很多人最痛苦的成长,是有一天发现自己不是被人爱,只是被人需要。

人都需要在幻灭当中成长,现在遇到任何的失败或者痛苦并不可怕,因为现在的所有伤痕都会让一个人成长。

2、【父爱】

母爱的本质是它根本不需要一个人做任何努力,它是无条件的,但是父爱则完全不同。

如果把母爱比作大自然的话,那父爱就可以讲是一种社会性。

在最初的时候,孩子与父亲没有什么联系。这个阶段,父亲不起任何作用,但是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为父亲代表了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等,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这段话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因在于我们国家中有很多典型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扮演得并不好。

因为很多父亲其实并不负责任,他没有能够承担起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很多人都在补课,在为未来补课。

很多人现在买的单都是因为他的父亲从来没有真正地教导。

有些事情不是说父亲揍一顿就有用的,因为父亲没有能够真正地帮助孩子理解社会,没有帮助孩子理解我们人类创造的种种社会性产品,例如法律秩序、文明纪律等等。

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缺乏自律的一个人,因为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我非常强的指引,我在小时候接受母爱是远超于父爱的。

这也是我们国家传统家庭里面的一个巨大问题,好像父亲与孩子之间总是没有太多的沟通。

3、父爱与母爱是有区别的。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母爱是无条件的爱;

父爱的条件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是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是因为你与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

父爱的消极一面在于必须靠努力才能获得,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里“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很重要,不过它的消极一面对人的影响很大。

在我们的文化中,父爱被无限被放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

在我们国家,男人在主流文化当中话语权远超于女性。

我们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的“孝顺”,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父爱的体现。

“孝顺”在于让一个人顺从这个社会制定的伦理,让人们无条件地听父母的。

所谓的这种“孝顺”,本质上就是一种父爱的极端体现,我们国家每一个小孩的成长都是在挣脱这种传统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4、母爱和父爱给我们的影响。

一个好的母亲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爱自己是无条件的爱,自己是不是有充足的安全感?

当自己获得的这种爱是不会因为考试没考到60分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找到工作而改变,只要自己还活着,这种爱永远会给予自己安全感。

好的母亲根本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她应该相信生活,应该希望孩子独立。

很可惜我们很多的家庭中,母亲都企图操控小孩。

特别是有一些男生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溺爱本质上是一种操控的体现,与这种人谈恋爱就得跟他母亲争抢。

争抢的本质在于与男生母亲战争,这种战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与这种人在一起太没意思了。

父亲的责任与母亲是完全不同的。

父亲的任务在于,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这种责任只有父亲才能指引,因为符合我们刚刚所说的父爱的原则。

父爱的要求不应该是咄咄逼人的,也不应该是专制的。

很可惜,我们的传统家庭中,很多人受到了专制的父爱,就是父亲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不能提出任何意见,提出意见就是不孝顺。

父爱本来应该让孩子对自身的力量产生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去打击孩子的自信。

专制的父亲,加上溺爱的母亲会摧毁一个人。

4

【巨婴】与【圣母】的来源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应该接受一份母爱、接受一份父爱。

如果缺失,应该自我教育,让自己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去追求。

我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一场旅行,一个人一开始缺失了这一部分,这个人后来就会去追求这一部分,等追求好了之后,才能够走向下一站。”

成熟的人需要父爱与母爱的支持,他最终会脱离了父爱与母爱,因为他在自己的内心里面建起了这两个形象。

我希望所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

在自己的内心中,如果只发展母亲或者只发展父亲的形象都会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形象,这个人往往会变得缺乏人性、很严厉,甚至很专制。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母亲的形象,这个人可能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可能会无条件地去爱人。

很多【圣母】的来源就在于她在内心只建立了一个母亲的形象,丧失了自我判断,丧失了对别人的判断。

她对别人没有要求,因为母爱就是没有要求的。

“圣母”就是指一个女生对于一个男生来说,女生像一个圣洁的母亲,总是对别人不断付出,然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

这些症状,对于自己或对方而言,也都是属于悲剧。因为在这种不断的付出当中她迷失了自己,而且有一句话叫“大恩如大仇”。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太大的恩情,其实就是一种筹码转化。

在这种关系中是最危险的,因为阻碍了自己的发展,阻碍了自己能够产生独立判断的这种可能性。

同时,也让对方陷入了这种溺爱,永远不会从这段关系里面得到发展。

人从“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发展到“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最后达到了一种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与成熟”的基础。

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可能会出一些危险,可能会导致精神病。

有的人在成长的环境下会迷失在母爱当中,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依赖母亲的人。

这种人往往孤立无援需要保护,这样的话他可能不会获得父爱的特点。

比如,纪律的独立性等等,他可能就缺乏父爱所特有的独立性。

这种人企图在所有人身上寻找母爱,最后会转化为在女友身上或者妻子身上寻找这种依赖。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环境当中缺乏母爱,比如说这个人的母亲冷淡麻木,父爱就会占据上风。

如果在心里面只建立了父爱的形象,这样的人会无条件地只服从于法律秩序与权威,没有能力得到无条件的爱。

我们可以经常在一些纪律性或者组织性特别强的团队里看到这种人。

总的来说,【圣母】的来源来自于一个人只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了母亲的形象;【巨婴】的来源是在于一个人在过去的道路上仅仅沉溺于母爱。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人,有爱我们的和不爱我们的,其实能产生这样的感觉都是有一种【关系】在。

人与人之所以会在意,会有“爱”与“不爱”,都是【关系】从中作梗。

如果一段关系想要能顺畅地走下去,那先学会爱别人,拥有爱的能力很重要。

当一个人学会脱下“巨婴”的外衣,开始尝试感受这个世界给自己带来的所有【关系】,那就说明这个人在改变,在往“成熟的爱”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