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存在假設,很多看似偶發的事件,其實背後都有其歷史的必然。發動二戰最主要的元兇就是納粹德國,實際上二戰的導火索在20年前就已經埋下,就等什麼人,什麼時間點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1919年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說是和會,實際上就是分贓大會,制裁大會。

和會最終達成凡爾賽條約決定,戰敗國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爲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德國還失去八分之一領土和十分之一人口,所有殖民地被戰勝國(英法日比)瓜分。

條約規定,德軍陸海空三軍加起來最多隻能有10萬人。由於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在歐洲徹底淪爲了三流的國家,在希特勒上臺之前,連波蘭這樣的小國都敢去欺負德國。由於德軍被限定了軍隊人數,德軍只能加強軍隊的素質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終於成就了日後威震天下的德國陸軍和德國空軍,十萬陸軍對德軍影響深遠 。

合約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

面對這樣的屈辱,驕傲的日耳曼民族怎麼可能忍氣吞聲,德國人都有強烈地復仇願望,所以希特勒在獄中寫的宣揚種族優越、民族仇恨的小冊子-《我的奮鬥》,不脛而走廣爲流傳,最終希特勒高票當選了德國總理,當然他也有二把刷子,德國在他治下出現了經濟奇蹟,失業率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大幅上升,以前喫不飽穿不暖的工人,現在甚至可以每年帶家人出國度假。德國一躍又成爲強國。希特勒又開始重整戰備、擴軍備戰。英法因爲和約的苛刻對德國感到愧疚,對希特勒的行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特勒終於點燃了二戰的導火索。

當然德國人民不選擇希特勒,甘心忍氣吞聲勒緊褲腰帶交賠款,安心做一個歐洲三流國家,歐戰就不會爆發,美國更不會參戰,在國際事務中“光榮的孤立”,中國的命運可就難說了,任由小日本欺負,沒有美國的支持,中國的持久戰很難持久,說不定會與日本簽下城下之約,大半個江山送給日本人,中國也只能成爲一個二流國家了,熱血沸騰各位看官可能已經化身日佔區的本拉登了。天佑中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如果1940年代的德國不發動二戰,那麼二戰肯定會存在,1940年代不發生,那麼肯定在1950年代發生。二戰不是一下子就爆發,而是與一戰有關,與德國當時的環境有關。日本也正好在那個時候有了極強的對外侵略慾望,兩者就一拍即合。

從一戰戰敗的角度看,德國人內心的復仇慾望非常強烈,在容克軍官團有意無意的宣傳誘導中,德國人民認爲在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停留在外國的土地上,“軍隊並沒有戰敗,只是遭受了來自叛徒的背後一刀”,凡爾賽條約讓德國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失去了八分之一的國土,人民生活水平驟減,因此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極度仇視,渴望復仇的思想一直在德國民間頗有市場。

還有就是大蕭條造成了德國人的極度不滿直接埋下了納粹上臺的禍根,希特勒有了大幹特幹的機會,而且德國科技實力也不落後,具備發動戰爭的一切條件。大蕭條堪稱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期間的超級馬克通脹讓無數德國家庭一夜之間陷入赤貧,而魏瑪共和國的應對堪稱無力,最終在1933年讓倡導“復興”、鼓吹復仇和種族主義的納粹攫取了政權,在“用德國的劍爲德國的犁奪取土地”的土壤上,德國的侵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無論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乃至波蘭,以及法國、蘇聯都難以倖免。終於,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形成同盟,還是那句話,從一戰結束後,二戰的苗頭就已經埋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