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汉人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贵玉”的思想,皇室贵族生前佩玉,死后也以大量的玉器随葬。同时汉人迷信玉能保护尸体不朽。汉武帝时学黄老之术的杨王孙曾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意思是说,口中含玉能使尸体千年不朽。由于以上原因,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汉时期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玉握和玉面饰等。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李鉴宸先生根据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分析得出结论:“玉衣可能出现于文景时期,而从武帝时开始盛行”。玉衣的形制有一个由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属于西汉前期的山东临沂刘疵墓,出土由玉片和金缕编缀而成的玉头罩、玉手套和玉鞋共五个部分。这种缺少上衣和裤子的“玉衣”,可能是尚未发展到完备阶段的玉衣,属于早期玉衣的形式。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所出的两套金缕玉衣,是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形制完备的玉衣。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编缀。头部的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上衣前片制成鼓起的腹部,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形状,裤筒也制成腿部的样子,完全是裸露的人体形象。其妻窦绾的玉衣,结构稍有不同,即上衣的前、后片没有按人体形状制作,而是做成一般衣服的样子,玉片之间不是以金丝编缀,而是以织物、丝带粘贴编联而成,至于其他部分则与刘胜玉衣相同,也是用金丝编缀。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其形制与刘胜夫妇的玉衣基本相同,由头套、面罩、上衣身、左右袖筒、双手套、左右裤筒和双鞋组成,外形也和人体相同。但在具体制作上却有差异,头套、面罩、手套和鞋的玉片都有小孔,用丝缕加以编级,里面再以丝绢衬贴加固,上衣身、袖筒和裤筒的玉片都未穿孔,而是用丝带、麻布等编联、粘贴而成。

发掘出土的西汉玉衣,多数用金缕编缀而成,也有使用银缕、铜缕的,使用丝缕的目前只有南越王墓所出的玉衣一例。在文献方面,《汉书》中只见“玉衣”、“玉柙”,未见关于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根据卫宏《汉旧仪》记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由此可见,在初行玉衣的西汉时期,用于缝缀玉衣玉片的可能主要是金丝,皇帝和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王侯的玉衣也有使用银缕或铜缕的,甚至还有使用丝缕的。编缀玉片使用何种质料的缕线,在西汉时期似乎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玉九窍塞包括眼盖、耳瑱、鼻塞各2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或阴户盖各1件。完备的九窍塞出于使用玉衣作为殓服的墓中,应属西汉高级贵族丧葬习俗的用玉。刘胜的九窍塞,眼盖作圆角长方形,周边有三小孔,偏中部有一小孔;耳瑱略作八角锥台形;鼻塞为圆锥体形;口塞主体略呈新月形,外侧有覆斗形凸起,内侧有三角形凸起;肛门塞作锥台形;生殖器罩盒作圆筒形,系用玉琮改制而成,上端加盖封闭。玉九窍塞的器形一般较简单,表面经过抛光,而平素无纹饰。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玉九窍塞显然是汉人迷信玉能保护尸体不朽思想的产物。

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玉制品。《周礼·天官·玉府》载:“大丧,共含玉。”西汉时期的玉琀,多数作蝉形。以玉蝉作为含玉起源很早。洛阳中州路属于西周时期的墓中,死者的玉琀即作蝉形。李鉴宸先生认为:“西汉玉蝉的形象,有简单的,也有较为复杂的。南昌老福山木椁墓所出的玉蝉,仅略具蝉的外形,而未刻出细部,该墓属西汉中期或稍晚。西汉后期的玉蝉,形象比较逼真。江苏盱眙东阳汉墓所出的玉蝉,蝉体宽扁,双目突出,用阴线刻出头部、双翅及腹部。西汉的玉琀,除作蝉形外,还有雕琢成其他形状的。例如:徐州奎山汉墓所出的玉琀作龙形,徐州子房山汉墓出土的玉琀为透雕的变形玉龙,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的玉琀为带柄的圆形玉器。这三座墓都属西汉早期,当时可能尚未普遍流行蝉形玉琀”。

另外,墓中出土的玉蝉未必都是口琀。作为口琀的玉蝉,一般没有穿孔,有孔的玉蝉,可能是作为佩饰用的。例如满城窦绾墓所出的一件玉蝉,从口部至尾部有一竖穿的小孔,出土于死者的胸部,应是墓主生前所佩串饰中的佩玉。当然,作为佩饰的玉蝉,有时也可能被改用作为口琀。

玉握,或称握玉,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西汉时用作握玉的有几种不同的玉器。一种是璜形玉器,如中山王刘胜和其妻窦绾的握玉,是分别用夔龙蒲纹璧和凤鸟蒲纹璧改制而成的璜形玉器。另一种是玉觹,如南越王的握玉为两件器形略有差异的龙形玉觹。然而,最常见的握玉还是玉猪。徐州奎山汉墓所出的两件握玉,雕琢十分简单,仅在外形上略作猪形,应属玉猪的雏形。西汉中期以后,流行以玉猪作为握玉的习俗。巨野红土山汉墓所出的玉猪,作卧伏状,琢磨光滑,以阴线刻出细部,线条简练。

玉面饰出于西汉早期墓中。徐州子房山汉墓所出的玉面饰,按脸部五官形象雕琢,由22块有孔玉片组成,原应钉缀在织物上,是用于覆盖死者脸部的面幕。这种缀玉的面幕在洛阳中州路战国墓中即有发现,西汉早期死者覆以缀玉面幕,应是战国时期丧葬习俗的遗风。

此外,葬以玉衣的高级贵族,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南越王墓玉衣的上面、里面和底下共铺垫玉璧19块。中山王刘胜的前胸和后背共放置玉璧18块,王后窦绾的前胸和后背共铺垫玉璧15块。《周礼,春官·典瑞》载:“疏璧琮以敛尸。”郑注:“璧在背,琮在腹。”《汉书霍光倦》载:“光薨……赐璧珠玑玉衣。”西汉死者胸、背铺垫玉璧,应是先秦以璧、琮敛尸的遗制。玉璧和玉衣同属于葬玉。还有窦绾墓的漆棺,内壁镶满玉版,外壁镶嵌26块玉璧,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在考古工作中虽然是第一次发现,但也说明玉在西汉丧葬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