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文章轉載自中華藝術網,僅爲轉載,侵權可聯繫刪除。

漢人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儒家“貴玉”的思想,皇室貴族生前佩玉,死後也以大量的玉器隨葬。同時漢人迷信玉能保護屍體不朽。漢武帝時學黃老之術的楊王孫曾說:“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爲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意思是說,口中含玉能使屍體千年不朽。由於以上原因,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西漢時期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玉握和玉面飾等。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它的前身是東周時期的“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李鑑宸先生根據西漢前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分析得出結論:“玉衣可能出現於文景時期,而從武帝時開始盛行”。玉衣的形制有一個由不完備到完備的過程。屬於西漢前期的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由玉片和金縷編綴而成的玉頭罩、玉手套和玉鞋共五個部分。這種缺少上衣和褲子的“玉衣”,可能是尚未發展到完備階段的玉衣,屬於早期玉衣的形式。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所出的兩套金縷玉衣,是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形制完備的玉衣。這兩套玉衣的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可以分爲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劉勝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玉片之間用金絲加以編綴。頭部的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上衣前片製成鼓起的腹部,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形狀,褲筒也製成腿部的樣子,完全是裸露的人體形象。其妻竇綰的玉衣,結構稍有不同,即上衣的前、後片沒有按人體形狀製作,而是做成一般衣服的樣子,玉片之間不是以金絲編綴,而是以織物、絲帶粘貼編聯而成,至於其他部分則與劉勝玉衣相同,也是用金絲編綴。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其形制與劉勝夫婦的玉衣基本相同,由頭套、面罩、上衣身、左右袖筒、雙手套、左右褲筒和雙鞋組成,外形也和人體相同。但在具體制作上卻有差異,頭套、面罩、手套和鞋的玉片都有小孔,用絲縷加以編級,裏面再以絲絹襯貼加固,上衣身、袖筒和褲筒的玉片都未穿孔,而是用絲帶、麻布等編聯、粘貼而成。

發掘出土的西漢玉衣,多數用金縷編綴而成,也有使用銀縷、銅縷的,使用絲縷的目前只有南越王墓所出的玉衣一例。在文獻方面,《漢書》中只見“玉衣”、“玉柙”,未見關於金縷、銀縷、銅縷之分的記載。根據衛宏《漢舊儀》記載,不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縫以黃金縷,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綴以黃金縷爲之”。由此可見,在初行玉衣的西漢時期,用於縫綴玉衣玉片的可能主要是金絲,皇帝和王侯皆可使用金縷玉衣,王侯的玉衣也有使用銀縷或銅縷的,甚至還有使用絲縷的。編綴玉片使用何種質料的縷線,在西漢時期似乎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玉九竅塞包括眼蓋、耳瑱、鼻塞各2件,口塞、肛門塞、生殖器罩或陰戶蓋各1件。完備的九竅塞出於使用玉衣作爲殮服的墓中,應屬西漢高級貴族喪葬習俗的用玉。劉勝的九竅塞,眼蓋作圓角長方形,周邊有三小孔,偏中部有一小孔;耳瑱略作八角錐臺形;鼻塞爲圓錐體形;口塞主體略呈新月形,外側有覆鬥形凸起,內側有三角形凸起;肛門塞作錐臺形;生殖器罩盒作圓筒形,系用玉琮改制而成,上端加蓋封閉。玉九竅塞的器形一般較簡單,表面經過拋光,而平素無紋飾。葛洪《抱朴子》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爲之不朽”。玉九竅塞顯然是漢人迷信玉能保護屍體不朽思想的產物。

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玉製品。《周禮·天官·玉府》載:“大喪,共含玉。”西漢時期的玉琀,多數作蟬形。以玉蟬作爲含玉起源很早。洛陽中州路屬於西周時期的墓中,死者的玉琀即作蟬形。李鑑宸先生認爲:“西漢玉蟬的形象,有簡單的,也有較爲複雜的。南昌老福山木槨墓所出的玉蟬,僅略具蟬的外形,而未刻出細部,該墓屬西漢中期或稍晚。西漢後期的玉蟬,形象比較逼真。江蘇盱眙東陽漢墓所出的玉蟬,蟬體寬扁,雙目突出,用陰線刻出頭部、雙翅及腹部。西漢的玉琀,除作蟬形外,還有雕琢成其他形狀的。例如:徐州奎山漢墓所出的玉琀作龍形,徐州子房山漢墓出土的玉琀爲透雕的變形玉龍,臨沂銀雀山漢墓所出的玉琀爲帶柄的圓形玉器。這三座墓都屬西漢早期,當時可能尚未普遍流行蟬形玉琀”。

另外,墓中出土的玉蟬未必都是口琀。作爲口琀的玉蟬,一般沒有穿孔,有孔的玉蟬,可能是作爲佩飾用的。例如滿城竇綰墓所出的一件玉蟬,從口部至尾部有一豎穿的小孔,出土於死者的胸部,應是墓主生前所佩串飾中的佩玉。當然,作爲佩飾的玉蟬,有時也可能被改用作爲口琀。

玉握,或稱握玉,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西漢時用作握玉的有幾種不同的玉器。一種是璜形玉器,如中山王劉勝和其妻竇綰的握玉,是分別用夔龍蒲紋璧和鳳鳥蒲紋璧改制而成的璜形玉器。另一種是玉觹,如南越王的握玉爲兩件器形略有差異的龍形玉觹。然而,最常見的握玉還是玉豬。徐州奎山漢墓所出的兩件握玉,雕琢十分簡單,僅在外形上略作豬形,應屬玉豬的雛形。西漢中期以後,流行以玉豬作爲握玉的習俗。鉅野紅土山漢墓所出的玉豬,作臥伏狀,琢磨光滑,以陰線刻出細部,線條簡練。

玉面飾出於西漢早期墓中。徐州子房山漢墓所出的玉面飾,按臉部五官形象雕琢,由22塊有孔玉片組成,原應釘綴在織物上,是用於覆蓋死者臉部的面幕。這種綴玉的面幕在洛陽中州路戰國墓中即有發現,西漢早期死者覆以綴玉面幕,應是戰國時期喪葬習俗的遺風。

此外,葬以玉衣的高級貴族,其胸、背往往鋪墊許多玉璧。南越王墓玉衣的上面、裏面和底下共鋪墊玉璧19塊。中山王劉勝的前胸和後背共放置玉璧18塊,王后竇綰的前胸和後背共鋪墊玉璧15塊。《周禮,春官·典瑞》載:“疏璧琮以斂屍。”鄭注:“璧在背,琮在腹。”《漢書霍光倦》載:“光薨……賜璧珠璣玉衣。”西漢死者胸、背鋪墊玉璧,應是先秦以璧、琮斂屍的遺制。玉璧和玉衣同屬於葬玉。還有竇綰墓的漆棺,內壁鑲滿玉版,外壁鑲嵌26塊玉璧,這種內外鑲玉的漆棺在考古工作中雖然是第一次發現,但也說明玉在西漢喪葬習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聲明:文章轉載自中華藝術網,僅爲轉載,侵權可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