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開了網絡會議,部署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會議指出,教育部門、人社部門和高校要以多種方式開拓就業崗位,多元促進供給,拓展就業新空間,鼓勵學生投身基層和國防建設,2021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同比增長了35萬,十三五以來,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累計高達4088萬,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

因爲新冠肺炎的影響,目前國內的就業形勢並不樂觀,調查數據顯示,3月份,城鎮失業率爲5.9%,並不是所有人失業後都登記了,所以實際失業人數會更多,2020年1月到5月,全國新增就業人數460萬人,而在2019年的同時間段,這個數字爲597萬人,也就是說減少了137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的調研數據顯示,2020屆畢業生裏,單位就業仍然爲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75.8%的畢業生做出了這個選擇,其次爲自由職業和升學,佔比分別爲7.7和7.5%,就行業來看,IT的熱度是最高的,25.1%的人選擇到這個行業去發展,其次爲文化傳媒、商業服務和金融業,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在當前形勢下,這些新的行業薪酬待遇優厚,發展空間比較好,和畢業生的擇業需求相契合。

年輕的畢業生們在職場上有更好的發展,回報父母的同時證明自己的能力,但現實卻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般美好,很多企業無視《勞動法》,將無償加班常態化,社保按照最低基數來繳納,甚至乾脆就不繳納,傳統的酒桌文化、辦公室內鬥文化盛行,讓他們不堪忍受,於是90、00後的跳槽率越來越高,3年內跳槽的白領佔比爲62.6%,這並不是因爲他們無法承受壓力、過於脆弱,反而是活得明白、不願意遷就的表現。

如今這個時代更像是一個角鬥場,內卷、文憑貶值、985廢物等詞彙常出現在網絡上,但其實加上大專生,大學生的佔比也不到9%,大量文憑在中專及以下的青年甚至不能被列入到統計字數中,他們想要就業,大多隻能靠自己,要麼去流水線上當操作工,如同一個機器一樣重複着簡單的動作,慢慢地變得麻木,要麼去送外賣、送快遞、當建築工人,用汗水和青春換取一點微薄的報酬。

"提桶青年"這個詞彙上過熱搜,爲了便於遷徙,他們將衣物和用品裝在一個桶裏,工資倒手後,覺得太苦或太累,就會提桶跑路,他們從內心深處堅信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但是現實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去打工,他們有及時行樂的心態,卻沒有及時行樂的資本,之所以能夠以看似瀟灑的態度去生活,是因爲他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去浪,是因爲他們的父母很喫苦耐勞,爲他們抗下了大部分的壓力。

一位提桶者曾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如果我當初好好讀書,人生會不會不一樣?",答案是肯定的,文憑不能讓人在短時間內就賺取大量的財富,但是可以給人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學歷的人,既可以選擇當辦公室的白領,去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也可以選擇去送外賣、當工人,學歷低的人則沒有這麼多的選擇。

我們可以指責這些提桶者不負責任,但這真的全都是他們的錯麼?個人的努力在時代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黃燈的著作《我的二本學生》裏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是沒有努力過,現如今中國的教育資源分佈並不均衡,一個有北京戶口的孩子考上名校的幾率,要比一個山村裏的孩子高出數百倍,在這樣的前提下,單純地指責學歷低的人不夠努力是不公平的。

想要讓青年都有選擇人生的自由還需要很多努力,需要國家繼續把改革開放的蛋糕做大,讓更多人享受到其成果,需要加強在農村偏遠地區的教育投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讀書,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培養更多的高級技術工人,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此之前走上社會的青年們,就只能靠自己了,要麼用血汗給自己換取一個小小的棲身之所,要麼被大城市磨平了鬥志,回到小村莊過上和父輩一樣的生活,成爲時代的一粒塵土。

大家是如何看待當下青年的就業現狀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