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一部我特别喜欢的电影,温润的色彩,温暖的格调,一切都让人倍感亲切,好像那过往的曾经就发生在昨天。

整个片子柔柔的,隐隐透出骨子里的忧伤,是我很喜欢的情调,柔情似水却又不失激扬和豪放,怀旧却从来不曾忘却未来希望的光亮。

小成本高分电影《钢的琴》是青年导演张猛的代表作,豆瓣评分8.4。

影片讲述了下岗工人刘桂林为了能够继续抚养女儿,决定满足女儿拥有一架钢琴的梦想,想方设法拉着以前的工友们动手造钢琴的故事。

2011年这部影片获得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主演王千源也凭借这部影片获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讽刺,可能就是在男主陈桂林的遭遇之上。

他曾经也是一个工厂的职工,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曾经想过就在工厂里待上一辈子。

可是在遭遇工厂倒闭,下岗待业以后,他只能拉着一群人组了一个乐队,婚丧嫁娶、新店开业,他都会去。

饶是如此,他也仅仅混了个温饱,但是对于眼前的困境,他并不气馁。

毕竟大家都是这么活着,毕竟大家都还不如他呢!

可是随着妻子小菊的突然出现,他遭遇了一次大危机,小菊回来是想要和他离婚的,她现在嫁给了一个卖假药的贩子,过得不错,就想着带走女儿去过好日子。

而陈桂林不想放弃女儿,他就这么一个女儿,女儿走了,他怎么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大批的工人纷纷下岗,陈桂林也是其中的一员。为了生活,他组建了一个草台音乐班子。陈桂林的女儿喜欢弹钢琴,陈桂林却买不起钢琴,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再回来时决定和陈桂林离婚,还要带走女儿小元。女儿很现实的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要一架钢琴。为了留住女儿,陈桂林找到了从前的工友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决定自己造一台钢琴。

电影中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本骄傲的共和国长子,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面临着改制的难题,无数的工厂被关闭,将近两千万的工人被迫下岗。在此之前,这些工人已经将自己的大半生贡献给了这些老工业基地。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被毫无预警的抛弃了,电影的主角陈桂林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影片配乐的一大特色就是充满着苏维埃风格的音乐,再现了东北老工业区在上个世纪受到苏联文化的深厚影响,这可能与导演张猛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张猛从小对于各类俄式元素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将其转化到自己的电影中。

再者,为了重现上个世纪90年代工人阶层的劳动热情和内心的情感,影片中还加入了大量如《怀念战友》、《张三的歌》等极具时代烙印的音乐元素,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代入感。

钢琴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借钢琴设置矛盾冲突。

运用格雷马斯的“六种角色”理论,清晰把握故事构造。

六种角色指:主角、对象、支使者、承受者、助手、对头。

影片的主角是陈桂林,解决的矛盾是获得一架钢琴,而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是获得钢琴深层的驱动力。承受者常与主角一致,这里也是陈桂林。

为完成目标,需要给主角安排助手,例如桂林的相好淑娴、兄弟季哥、汪工、快手、胖哥等,同时也要设置对头制造矛盾,加剧任务完成的难度,比如桂林的前妻、学校、社会体制等。

从影片的艺术美感来说,影片从一开场两人物对白的场景就透露出一股浓郁的落败工业风,而在这衰败的气息下,画面背景的钢铁就如同羽翼,一边完好无损,一边破败不堪。

尽管影片带有强烈的怀旧和悲剧色彩,但导演张猛并没有用廉价的煽情,来拘泥对怀旧的惆怅和人物经历悲剧时的情绪,而是采用黑色幽默式的叙述风格,例如如陈桂林到淑情家被淑情拒之门外,陈桂林一句“里面是隔壁老王吧”幽默含蓄。

而后因为这件事与“隔壁老王”王抗美荒诞追逐。用这样黑色幽默的方式来体现小人物在巨大压力下的努力喘息。

在昔时的导演们还在把目光放在好莱坞的流水线式成功模板上时,还在热衷于昆汀式的黑色幽默和花样叙事上时,张猛已经在电影语言上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富有韵味的人物调度和场景构图,复古的色彩和配乐,充满隐喻和留白的故事情节。张猛用这些手法为故事营造了一种荒诞和不真实的氛围,也重新带我们领略了那个艰辛又温情的时代。

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手法尚显得稚嫩和不成熟,但它的青涩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

曾有着“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铁西区,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业基地,这里拥有一批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但他们却不得不承受企业改革的巨大代价。

在那个年代,一群人带着希望离开故土,另一群人带着倔强留守家乡,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破败厂房和冷冷清清的街道像一曲挽歌,倾诉着产业工人发自肺腑的无奈和悲伤。

然而,也正是这群走投无路的手艺人,却为了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谱写了一段硬核的造琴传奇,将影片推向高潮。

造钢琴的工程即将完成时,穿插着一组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陈桂林和乐队朋友们在钢厂演奏着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淑娴身穿红色长裙表演着刚劲的舞蹈,这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非常振奋人心,不仅推动着钢琴制造,更让影片的叙事增添了厚重感,用歌舞的喜剧色彩冲淡了悲剧的现实,给底层人民无望又无奈的现实生活增添了希望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通过这几处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黑色幽默中表现小人物的悲与喜,展现他们无能为力却乐观地做着抗争的生活状态。

电影写实的表现了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老工程师汪工为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终身未娶,又有着不同寻常的技艺,这都显示出他不寻常的过往经历,而如今,也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垂暮老人。

主人公陈桂林对音乐的敏感和了解,与他平时得过且过、不学无术的样子判若两人,但如今的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造钢琴团队中的其他人,也有着一样的命运,他们代表着这个时代被抛弃的老工业基地,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

这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迷惘,对现实感到绝望。

《钢的琴》这部影片虽然是小成本电影,但是一点也不输大牌电影,导演张猛将自己的美学思想加入到影片当中,大量的对称构图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

人物服饰的艳丽和背景基调的压抑一点也不违和,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钢琴和手风琴配乐的旋律、游戏化的配乐出现,刻画了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形象,促进人物的情感升华。

影片所表达出来的父爱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陈桂林所代表的父亲们,总是竭尽全力把最好的给孩子们,他们不会说动人的语言,却用行动谱写爱的赞歌。

在美国并不算很成功的《魂断蓝桥》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极大的成功的原因,或许正如同《钢的琴》一样,它所勾起的是一代人的伤痛和共鸣,一个去死的玛拉可以得到同情、理解和原谅,难道一个活着的淑娴就不可原谅吗?

更何况淑娴并没有去做失足妇女,而是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养家糊口,她有选择的权利,谁又有指责她的立场和权利呢?

淑娴最后还是回来了,在陈桂林落寞的手风琴音乐中,她轻轻的靠在这个男人的肩头。昏黄而破败的背景里猛然增添了感动和希望的颜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