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生菜滾豆腐作爲與西紅柿炒雞蛋、芋頭燉骨頭並稱“下飯三寶”的人間美味,被列入蘭溪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着蘭溪人的味蕾,承載着濃濃的家鄉味道。

遊埠人邵衛忠,今年43歲。作爲廚師,他有着二十多年的掌廚經驗。他的絕技是製作肉沉子,並因此上了多次央視的節目。

不過,我們今天要向他了解的,卻是這道蘭溪人最最家常的味道——爛生菜滾豆腐。

說起這道菜,還有一個流傳在遊埠的故事:

話說當年貫休爲建石壁寺,化緣募資至王姓大戶,王財主是個鐵公雞,只給了貫休一大堆癟紐紐、死磕磕的高腳白菜。貫休把白菜的爛葉摘光,留下菜梗洗淨晾乾,將一百車白菜梗全部醃製起來。

來年夏天,石壁寺建築工匠們因天氣炎熱,閉了胃口,沒了力氣,貫休讓小和尚打開一隻生菜缸,一股獨特的氣味立刻彌散開來,臭不像臭,香不像香。再看缸裏的白菜梗,早已爛得糊噠噠,綠汪汪。舀出一大盆,放進大鍋裏煮,又切進郎家的白玉豆腐,洋港的白殼辣椒,用大火啵啵啵滾透,一股異香,勾得大家直咽口水,調開了大家的胃口,工程進度也就馬上上去了。

石壁寺眼看竣工,但是還缺少大雄寶殿中一尊塑金大佛,至少要十萬白銀。錢從何來,貫休與造寺工匠定下妙計。

此時王財主計劃着要造一座大豪宅,苦於沒有工匠,一聽說石壁寺已基本完工,就急着到處招募工匠。但工匠們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說力氣都用光了,除非天天喫到“貫休菜”。而爛生菜不是三五天爛得好的,王財主只得每天花百兩白銀買“貫休菜”,一共足足花了十萬白銀。貫休用這十萬白銀塑了一尊十米高的金身大佛。石壁寺正式開光,引得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拜了佛,人們還不忘在寺裏喫一頓齋飯,主要是嘗一嘗“貫休菜”。所以至今遊埠、水亭、諸葛、永昌以及湯溪、湖鎮等地的老百姓都有喜歡喫“貫休菜”的癖好。

貫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遊埠鎮)人。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貫休能詩,詩名高節,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羣,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着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爲其代表作。目前,貫休在遊埠留有貫休祖庭,和安寺遺址、石壁寺遺址。

一個地方的美食總是會和這個地方的環境、歷史相關聯。這道“貫休菜”,用的就是遊埠當地的高腳白菜,經過醃製,取其湯汁,與當地的鹽滷豆腐搭配在一起。讓人齒頰生津念念不忘的還有它那恰如其分的辣味!用的是遊埠的白殼辣椒,鮮辣夠味,喝一口,讓人胃口大開,蘭溪人都說:“有爛生菜滾豆腐,飯都要多喫一碗”!

當然,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口味的改變,讓這道“貫休菜”也逐漸有了轉變,更加適應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要求。上海、杭州、臺灣,甚至有南非等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遊埠,都免不了要嘗一嘗這道味道特殊的傳統菜,喫了不算,還要打包帶回家喫。這道家常菜的味道也越飄越遠。

如今的遊埠,這個千年古鎮,他的安靜和舒緩、他的蓬勃和熱情,那麼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像這一碗遊埠人飯桌上最常見的“爛生菜滾豆腐‘,回味悠長,香和臭在鼻腔、口腔碰撞,交融出遊埠人最愛的家常味道,傳遞到更遠更遠的遠方……

記者 武金萍 宋希

編輯/編版 姜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