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任正非極度清醒,讓“華爲造車”謠言消失在了江湖。

這份前幾天發佈的文件還提到:

“華爲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爲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任正非的“聚焦”二字,不經意間點出了熱火朝天的造車事業裏的核心—科技。在造車新勢力中,“國產”的血液會更加是“中國車”與世界領先品牌一決高下的要訣。

中國芯,造車大軍的兵家必爭之地

最近40年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史,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大教訓——太看重市場,同時又過於看輕技術。

同樣的40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也突飛猛進,汽車產量和效率連續十年全球第一,產銷佔比都接近全球的1/3。

然而,突飛猛進之下繞不開一個長年的“詬病”,中國汽車行業大而不強。

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達600億美元,其中40%爲外資企業創造,而且還大多是一些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

四十年過去了,傳統車企主力軍團仍然沒有掌握汽車的核心技術,主要核心零部件及關鍵技術仍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傳統汽車的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車橋,大多是“合資合作”的基因。

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爲367.11億美元,其中主要是國內不能生產或不能滿足需求的總成/系統、零件、材料,以及基礎元器件。

剛開始傳統車企主力軍團靠“物質短缺”的賣方市場賺錢,現在靠“減配”賺錢,想短期內趕上或超過歐美國家基本不現實。

追趕無望,不如使使巧勁。彎道超車此法可行。不少人盯上了新的賽道——新能源汽車。

現在從國家頂層政策導向,到各地政策細則;從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到二級市場股民;從國內投資者,到國外投資者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方向。

過去,汽車就是機械,基礎屬性是鋼鐵;未來,汽車將是移動終端,基本屬性是電子,核心技術是芯片。

根據普華永道數據,到2030年,一輛智能電動汽車的電子元器件成本將會佔到整車成本的50%。電子元器件將極大程度的影響智能電動汽車的產品力和用戶體驗,而起根本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汽車芯片,它決定了一臺車的“等級”。

相應的,判斷未來一家車企是否有實力和價值,主要看它是否有能力造汽車芯片。汽車芯片究竟有多值錢呢?國內芯片獨角獸企業地平線2019年的時候就估值30億美元。

國內造車新勢力也看中了這一塊,10月份的時候,蔚來就傳出造汽車芯片的消息。但是目前來講,國內造車新勢力裏面確有一家車企擁有這個實力,並非是那幾個熟面孔,而是種子選手——零跑汽車。

在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賽道,要想當一個長期不下桌的玩家,企業必須改掉過去“重市場輕技術”的玩法。

現在我國的蓄電池技術基本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水平,成績單還不錯,同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比如寧德時代等。

這些企業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有的早期投資者短短几年時間就獲得了上百倍的回報。

與之相比,差距和缺口巨大,以及市場價值最大的是,汽車芯片領域。

先看一組對比數據:2019年,全球汽車市場銷量較2018年下降3.25%,但是全球汽車芯片卻逆勢大幅增長,同比增速高達11%。

這組數據特徵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近年來一直存在的現象,這說明汽車芯片領域需求極其旺盛。

但是,汽車芯片基本上都“牢牢攥在”着外國企業手中,比如恩智浦、德州儀器、英飛凌、瑞薩、意法半導體等公司。

相比之下,我國汽車芯片自主率不足10%,差距和缺口巨大,一場突破亟需到來。

今年2月,在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建設包括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和智能計算平臺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羣。

爲了彌補龐大的市場缺口,以及在政策的支持下,國內湧現出了一大批汽車芯片新勢力,比如地平線、寒武紀等等。

難能可貴的是,國內造車新勢力也押注了這項艱難但回報豐厚的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開闢一條新賽道。

2017年,當其他車企把所有精力都用來開拓市場,或賺取補貼的時候,造車新勢力零跑汽車卻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毅然決然的進軍汽車芯片領域。

2020年末,歷經三年,國內首款搭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規級AI智能駕駛芯片凌芯01的新能源汽車零跑C11亮相。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技術已經成熟,造車新勢力們再拼續航已經無意義,但是汽車芯片領域還幾乎是一篇空白,這裏充滿想象空間。

未來,誰掌握了汽車芯片這項未來的核心技術,誰就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打鐵還需自身硬,無須揚鞭自奮蹄

中美之間的這場貿易摩擦,讓所有人都看清了一個事實:智能時代算力最重要,支撐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芯片。

在國際上,廣大參與者分三路縱隊,搶奪這一塊陣地:

第一縱隊是,高通和英偉達等專業芯片公司,他們或積極兼併收購進軍自動駕駛專用芯片,或協同數百家廠商開展自動駕駛相關合作;

第二縱隊是,寶馬、奧迪等傳統車企,要麼投資一些初創公司,要麼跟芯片巨頭深度合作;

第三縱隊是,谷歌、亞馬遜、蘋果等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在大舉進軍自動駕駛領域,涉及芯片、算法、架構等技術。

國內也是類似的情況:第一縱隊的專業汽車芯片公司有地平線、寒武紀、芯馳科技等;第二縱隊的傳統車企,北汽、上汽、吉利等都與半導體廠商合作成立新公司方式入局;第三縱隊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有華爲、百度等。

自動駕駛時代,汽車芯片這個領域在全球範圍內都屬於行業早期,競爭非常激烈,充滿了變數。國內外衆多攪局者,誰能笑到最後?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汽車芯片的發展,可以參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規律。

規律一、新賽道有新機會。

PC時代,芯片最強的就數因特爾和AMD,新進入者實力再強,也很難擊敗這兩位。

然而,智能手機出現,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高通等芯片企業崛起了;萬物互聯時代剛開始,英偉達等芯片企業崛起了。

傳統汽車領域呢?汽車芯片領域處於絕對壟斷地位的是恩智浦、德州儀器,而它們將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

規律二、傳統龍頭企業難造出芯片。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手機廠商不僅沒造出芯片,甚至都消失的無影無蹤,比如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等。

因此同樣在萬物互聯時代,傳統車企難在芯片領域有一席之地。

規律三、有遠見的玩家一定會親自下場做芯片。

有遠見的大玩家,無論是爲了更大的經濟利益,還是更好的的產品體驗,他們都選擇下手親自做芯片。

比如,蘋果公司原來就是跟IBM、惠普、戴爾或微軟一樣,都只是賣電腦和賣軟件的一家企業。但在2015年,蘋果卻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芯片A9,然後不斷更新升級,現在已經到了A14,性能和體驗有了質的飛躍。11月11日,蘋果又發佈了搭載自家研製的芯片M1的Mac,性能秒殺當下同類產品,非常驚豔。類似的案例還有三星和華爲,他們也都早做準備,重金投入芯片研發。

在汽車領域,以前的蘋果,就相當於現在的特斯拉,都屬於行業的開拓者和標杆企業。恰巧,經過三年的研發,特斯拉自研的芯片硬件Hardware 3.0已經應用到了產品上,戰略選擇跟蘋果類似。

國內的一些造成新勢力,宣傳時都張口閉口對標特斯拉,但是一問產品和研發,都是預計“明年”/“未來一兩年”“未來幾年”問世。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零跑汽車早已交出了“成績單”。作爲一家科技型企業,零跑汽車發佈了旗下全新研發的首款自主化量產芯片——凌芯01。

這是第一款真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規級AI智能駕駛芯片,這標誌着零跑汽車完成了中國車載智能駕駛芯片從無到有的突破。

這款芯片是由零跑汽車攜手國內頂尖芯片企業耗時3年聯合開發,CPU處理器採用阿里旗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玄鐵C860”,集成高性能的AI神經元處理器,整體能耗比更低、開放性更強、更安全可靠。

在最核心的算力方面,單顆凌芯 01 可以提供 4.2TOPS 的算力,支持 12 路視頻計算。對比目前主流的 Mobileye EyeQ4 的 2.5TOPS 算力,優勢比較明顯。

另外,凌芯01芯片通過PCIE級聯技術,實現多片組合形成計算平臺,提供更強大的AI算力,支持接入12路攝像頭來實現2.5D的360°環視、自動泊車、ADAS域控制以及近L3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專業術語翻譯成“人話”就是,凌芯01在硬件基礎上已達到比肩海外一流的技術水準。

中國技術,會成爲世界主流嗎?

每家初創企業,都深深打上了創始人的烙印,很難抹去。創始人是做市場的,那麼這家公司就是市場驅動型;創始人是做技術的,那麼這家公司就是技術驅動型。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就屬於技術型創始人,擁有近30年的研發製造經驗,擅長嵌入式算法及計算機底層的芯片級軟硬結合領域。

1993年他與現任大華股份董事長傅利泉一起,白手起家創立大華股份,兼任大華股份CTO。現在的大華股份,早已經是全球領先的視覺處理廠商,打造出了一系列A芯片和高清智能攝像機等產品,深受客戶歡迎。

正是由於對技術的執着,以及在大華股份的創業經歷,零跑汽車早在幾年前就前瞻性地投入芯片領域,並且埋頭苦幹,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了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車載智能駕駛芯片,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這一突破避免了出現“卡脖子”的技術瓶頸,也推動了中國汽車及芯片產業的進一步升級。

對於新能源汽車整個行業來說,中國擁有自主研發的先進電池技術,擁有自主研發的電機、電控、電池系統;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系統,但是,唯獨缺少汽車芯片這個環節。

凌芯01芯片是零跑汽車對智能駕駛充分理解下,專門定義並量身打造的一顆芯片,完成了全價值產業鏈及智慧出行生態圈的關鍵一環;而且,零跑汽車未來也將向市場開放合作,爲廣大車企帶來更多選擇,這會加速了智慧出行生態圈的打造,讓中國在全球智能駕駛領域彎道超車成爲可能。

對於零跑汽車來說,底層基礎設施搭建紮實,作爲企業,其彎道超車就更加勝券在握。

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像電子產品,這一點在特斯拉上面就顯示得非常清楚,最典型的一點就是——特斯拉的技術更新換代很快。

目前,有大量的美國老款特斯拉MODEL X以及MODEL S車主反映:車輛NAND芯片存在老化問題,屏幕觸控反應遲鈍、死機,總是需要重新啓動,而且有些車主的MCU單元完全失效。

相比之下,零跑汽車新推出的凌芯01可靠性就非常高。有了硬件支持,再加上在算法上的投入,不斷爲該芯片匹配與升級智能算法,通過軟、硬件的協同進階,零跑汽車有望在未來2-3年內,在智能駕駛領域全面超越特斯拉。

一個還在創業期的造車新勢力如此重視技術,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現在的玩家正逐漸拋棄傳統汽車行業那種“重市場輕技術”的玩法,當然也拋棄了那種靠“減配”賺錢的套路,所有心思都用在打磨產品上。

售價僅爲16-20萬的零跑C11,居然有600km續航,400kW雙電機,最大扭矩720Nm,品質、配置和動力向BBA看齊,價格只有他們的一半;此外,零跑C11還配備了極致人機交互體驗的智感座艙,以及L3自動駕駛,智能向特斯拉看齊。這個價位有這樣的配置,足以顯示零跑汽車產品力的強大,也足以支撐零跑的市場站位。

歸結起來,產品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芯片對專業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搭載蘋果M1的Mac是這樣,搭載凌芯01的零跑C11也是這樣。

蘋果做芯片,特斯拉做芯片,以及零跑做芯片,模式都是市場主要玩家做芯片,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最靠譜的模式。

對比一下蘋果、三星等芯片企業,以及其他“無芯”玩家的股價回報就一清二楚。蘋果股價基本上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創歷史新高,也是巴菲特等投資者業績的重要貢獻者。

中國有不少優秀的獨角獸企業,以前只有極少數機構投資者有機會分享其其高速發展的回報。2019年,科創板橫空出世,寒武紀等有名的獨角獸企業也紛紛登上科創板。

市場也永遠樂於擁抱優秀的企業,具有自主研發芯片能力的造車新勢力—零跑汽車也將上市,有望成爲“汽車芯片+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曾表示,“我們也希望有IPO的機會,這樣能夠獲得更多資金,也可以提升整個品牌知名度的機會。零跑目前的計劃是在明年年底或後年啓動IPO。”

在新賽道上,未來更多中國技術有望成爲世界主流,更多中國科技企業也有望成爲行業標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