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二公祠原址在长江东街4号,也就是现江苏美术馆新馆位置。这个祠堂是1881年,已名震天下的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时,为纪念陶澍、林则徐两位知遇恩人所建。

左宗棠在人生谷底之时陶澍在给予了精神上的莫大帮助。左与林则徐的湘江夜话,同样也影响极大,20多年后,左宗棠出关收复新疆。在这片林则徐被流放过的地方,他时时处处想起那天晚上林则徐的话语。为此他奏请建省,屯田垦荒,凿修水利,努力将林则徐生前遗愿一一付之实行。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

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时,陶澍和林则徐早已过世。左宗棠重返江宁,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于是他邀请南京地方士绅集资,于1883年(光绪九年)建造了“陶林二公祠”,以示永久追慕之心,并写下了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以表继承陶、林两人遗志。

1992年,陶林二公祠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外立面破旧,但整体形制保存尚好,屋里面居住了51户居民,导致内部墙体结构损坏比较严重。关于陶林二公祠的档案资料很少而且相对简单,再加上原来居民对内部结构的破坏,文物究竟原来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具体。

2001年,南京市举办华商大会,有关部门当时考虑到大行宫市民广场总体改造效果、中山东路沿线景观以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决定对“陶林二公祠”实施拆移复建。6月,陶林二公祠被拆除。拆除时建筑面积为479平方米,院落面积683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形制为二进三开间,其中有前厅、大厅、左右廊,构成一个近正方形的院落,院落东侧为厢房。

当时,南京市政府曾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复建陶林二公祠,并在拆除时将建筑构件一一编号,并派专人保管,以便于移建。这些构件反映了当年公祠的建筑规格非常高。比如大厅通面阔三间12.9米,进深9.3米,高11米,采用硬山屋顶,心间两缝架为抬梁式,用料较大,有精美的雕饰,山墙边缝则是穿逗屋架,简洁清晰,大厅的前檐十四攒七彩斗拱,非常精美。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项移建工作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原址已规划建设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原址复建已不可能。

陶林二公祠的选址成了最大的问题。长江路沿线地块开发几近完成,无法找出相对合适的复建地块,因此回归已不具备条件,玄武区建设局、规划部门、文物部门等多方选址,选出了北极阁、九华山两处地方。后经多方讨论,更多倾向于九华山。2006年9月,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考察论证并批复,选定九华山公园的东南角落,这是一块带有一定山体坡度的空地,作为移建陶林二公祠的地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移建九华山的方案被否。那么,陶林二公祠移建到哪更合适呢?有人提出还是移建到长江路一带,较为合适,不但符合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定位,也必将促进长江路的发展。后经多方协调,二公祠得以移建到南京总统府才扩建的东苑。

2007年,陶林二公祠整体移建于总统府东苑。移建后的陶林二公祠保持了原有风貌。祠堂正厅南檐口下有两块砖雕,分别表现的是一文一武两个体裁,是祠堂原物,刀法细腻,布局生动。前厅北檐口的两块砖雕图案虽然一样,西边的为原件,东边的虽为复制件,依然是惟妙惟肖。左宗棠当年所题的对联,也集而成展现。

陶林二公祠移建到总统府东苑,虽不是万全之策,有人提出对总统府的原址原貌文物保护有影响。但在没有更合适移建地点的情况下,此举也是无奈之举!陶澍、林则徐为两江地区的行政长官,可谓之为一方“土地”,加上西花园的关帝庙,如此布局,也对应了明清衙署东路土地庙、西路关帝庙或文庙的惯例。陶林二公祠的移建体现出文物建筑在城市发展完全完全可以得到较为合适的保护。(本文改编自《解密总统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