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二公祠原址在長江東街4號,也就是現江蘇美術館新館位置。這個祠堂是1881年,已名震天下的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時,爲紀念陶澍、林則徐兩位知遇恩人所建。

左宗棠在人生谷底之時陶澍在給予了精神上的莫大幫助。左與林則徐的湘江夜話,同樣也影響極大,20多年後,左宗棠出關收復新疆。在這片林則徐被流放過的地方,他時時處處想起那天晚上林則徐的話語。爲此他奏請建省,屯田墾荒,鑿修水利,努力將林則徐生前遺願一一付之實行。收復新疆後,左宗棠曾專門到福建林則徐祠拜謁。

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時,陶澍和林則徐早已過世。左宗棠重返江寧,物是人非,感慨萬千。於是他邀請南京地方士紳集資,於1883年(光緒九年)建造了“陶林二公祠”,以示永久追慕之心,並寫下了對聯:“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卌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以表繼承陶、林兩人遺志。

1992年,陶林二公祠定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建築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外立面破舊,但整體形制保存尚好,屋裏面居住了51戶居民,導致內部牆體結構損壞比較嚴重。關於陶林二公祠的檔案資料很少而且相對簡單,再加上原來居民對內部結構的破壞,文物究竟原來是什麼模樣,誰都說不具體。

2001年,南京市舉辦華商大會,有關部門當時考慮到大行宮市民廣場總體改造效果、中山東路沿線景觀以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決定對“陶林二公祠”實施拆移復建。6月,陶林二公祠被拆除。拆除時建築面積爲479平方米,院落面積683平方米。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形制爲二進三開間,其中有前廳、大廳、左右廊,構成一個近正方形的院落,院落東側爲廂房。

當時,南京市政府曾向社會公開承諾要復建陶林二公祠,並在拆除時將建築構件一一編號,並派專人保管,以便於移建。這些構件反映了當年公祠的建築規格非常高。比如大廳通面闊三間12.9米,進深9.3米,高11米,採用硬山屋頂,心間兩縫架爲抬梁式,用料較大,有精美的雕飾,山牆邊縫則是穿逗屋架,簡潔清晰,大廳的前檐十四攢七彩斗拱,非常精美。但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項移建工作一直沒有提上議事日程。由於原址已規劃建設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原址復建已不可能。

陶林二公祠的選址成了最大的問題。長江路沿線地塊開發幾近完成,無法找出相對合適的復建地塊,因此迴歸已不具備條件,玄武區建設局、規劃部門、文物部門等多方選址,選出了北極閣、九華山兩處地方。後經多方討論,更多傾向於九華山。2006年9月,南京市文物局組織專家對現場進行了考察論證並批覆,選定九華山公園的東南角落,這是一塊帶有一定山體坡度的空地,作爲移建陶林二公祠的地點。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移建九華山的方案被否。那麼,陶林二公祠移建到哪更合適呢?有人提出還是移建到長江路一帶,較爲合適,不但符合長江路文化一條街的定位,也必將促進長江路的發展。後經多方協調,二公祠得以移建到南京總統府才擴建的東苑。

2007年,陶林二公祠整體移建於總統府東苑。移建後的陶林二公祠保持了原有風貌。祠堂正廳南檐口下有兩塊磚雕,分別表現的是一文一武兩個體裁,是祠堂原物,刀法細膩,佈局生動。前廳北檐口的兩塊磚雕圖案雖然一樣,西邊的爲原件,東邊的雖爲複製件,依然是惟妙惟肖。左宗棠當年所題的對聯,也集而成展現。

陶林二公祠移建到總統府東苑,雖不是萬全之策,有人提出對總統府的原址原貌文物保護有影響。但在沒有更合適移建地點的情況下,此舉也是無奈之舉!陶澍、林則徐爲兩江地區的行政長官,可謂之爲一方“土地”,加上西花園的關帝廟,如此佈局,也對應了明清衙署東路土地廟、西路關帝廟或文廟的慣例。陶林二公祠的移建體現出文物建築在城市發展完全完全可以得到較爲合適的保護。(本文改編自《解密總統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