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縣位於山西省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東與左權,和順爲鄰,北方跟太古、榆次接壤,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榆社縣人傑地靈,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商有箕子(帝辛叔父)開闢邑境,戰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更千古留名……抗日戰爭期間,榆社是太行山老根據地,紅色思想遍佈榆社。

爲了紀念這些英雄,榆社在化石博物館建立了一個紅色展廳,裏面懸掛的照片,都是抗日先輩,在其中一面牆上,掛着獨立團營長郝三成和警衛員的合照,若不是這張照片,恐怕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這位老兵的故事。

2018年,一位90歲的老人,神色匆匆的來到榆社化石博物館,看到這張合照,指着其中的一個人痛哭說:這就是我啊!這位老人到底是誰,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

1928年,榆社縣一個小山村誕生了一個男孩,父母讀過一點點書,算是文化人,就給給孩子取名郝志全,希望孩子未來胸懷大志,郝志全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3歲那年,抗日戰爭爆發,和平的生活被瞬間打破。

榆社縣深居山西腹地,有大山作爲屏障,但是聽說日本鬼子的暴行,哪怕是年幼的郝志全也是咬牙切齒,1935年,紅軍爲抗日,在太行山一帶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紅色思想也傳到了榆社縣。

聽說紅軍來了,百姓都非常開心,當地村民還逐漸拉起一支紅軍隊伍,也就是後來的獨立營,郝志全年齡小,就跟着紅軍後面跑,小時候家裏窮,沒什麼喫的,紅軍們就將窩窩頭、小米粥分給郝志全。

自那時起,郝志全就嚮往着成爲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他就跟戰鬥英雄王小二一樣,先是當起了送信人,1937年日軍進入山西,中國軍隊也是進入了山區,不斷的消耗日本有生力量,在數次的戰爭當中,榆社的獨立營立了不少的功勞。

榆社縣的人都以紅軍和獨立團爲榮,1944年,16歲的郝志全懷着滿腔熱血加入了抗日隊伍,他本就是榆社縣的人,所以就被編入了榆社獨立營,營長郝三成看他年齡小就讓作了自己的警衛員。

郝志全跟着營長參加過不少的抗日戰爭,也參加了後期的“太原戰役”,戰爭勝利之後,郝志全回到了家鄉務農,娶妻生子,生活雖然算不上富足,但也安定,不過這幾十年來,郝志全搬了好幾次家,一些身份證件都丟失了。

兒女們長大之後,也都去了外地工作,兩口子依舊在榆社縣生活着,隨着年齡越來越大,生活各方面開銷也多了起來,花銷最多的是醫藥費,兩口子又不想去麻煩兒女,後來當地相關部門給老兵發放生活補貼。

由於郝志全的身份證件都丟失了,所以一直都沒有辦理,2018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來到了化石博物館的紅色展廳,看着當年的自己十分激動,就指着照片說:這就是我啊!

最終,在調查取證下,身份得以證實,相關部門也給他補辦了證件,這位老兵的故事又爲榆社縣增添了一份彩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