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之中,科舉考試和詩詞一樣奪取了人們的眼球,雖然狀元在考場上寫出的東西基本上很少達到令後世傳閱的效果,但是狀元的文采確實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獲得了了狀元的人就如孟郊所寫的一樣,一洗往日的悲傷與沉悶,從一顆枯萎的小草變得生機勃勃。只不過,成功進入官場後,狀元也不一定能成爲舉世賢才,他們很多依舊抑鬱不得志。

在中國科舉考試裏誕生的狀元中,有很多都被淹沒在時間的罅隙之中,而那些罕見的在官場上大出風頭的狀元們,也未曾留下在考場的墨寶,而在當今內地的博物館裏,只有一份狀元的答卷被收藏起來了。

1982年,山東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長魏振聖來到了鄭母村,和大多數專家一樣,他閒暇時便會去各地走走,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文物動向。但他四處打探消息時,有些村民告訴他,這個村落裏曾經出過許多有名的人物,雖然這些人隨着時代的變化幾乎沒有了姓名,但是在過去他們還是風頭很盛的。

談到文物時,村民告訴魏振聖,在村裏有一位姓趙的人家,他們將“一張紙”傳了13代,雖然很少有人能看到他們的祖傳寶物,但是村民覺得過了這麼多年,這應該是具有價值的古董。

提起了興趣的魏振聖經過詳細打聽,終於找到了這個有祖傳寶貝的人家。原來這家戶主叫做趙煥斌,祖上曾經出過一個狀元,而他們那個傳了13代的寶貝就是這位狀元的試卷。魏振聖興沖沖地趕到了趙煥斌家中,令他沒想到的是剛到那裏的他便碰上了一個軟釘子。

魏振聖到老人家中時,老人正在忙活。他趕緊打了個招呼,隨後表明來意,但是老人並沒有表現得很熱絡,他只是淡淡地告訴魏振聖自己家中的確出了一個狀元,名叫趙秉忠,至於魏振聖感興趣的那張試卷,他手上並沒有。

從事文物研究這麼多年,魏振聖早已習慣了老人這種態度,從情理上來說,一個人並不想將自己的祖傳寶物告訴別人,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本着愛才的心裏,魏振聖依舊選擇了不放棄,他決定去了解趙秉忠這個狀元。

趙秉忠在1598年高中狀元,這一年他才只有25歲。成爲了狀元后的他進入了翰林院工作,由於心中頗有抱負,他很快就加官進爵,成爲了禮部尚書,但是好景不長,1622年她被人彈劾離開了官場,滿是憤懣的他在四年後悲傷地離開了人世,等到崇禎時期,他才被官復原職,而這時候的他已經入土多時。

魏振聖在瞭解了這一詳情後,常常去老人家中和他打交道,勸他將這幅狀元卷捐出來,第24次時老人才有所鬆動,決定將他手上的寶貝捐給國家,用它來填補中國宮廷檔案的空白。經過鑑定後,這張狀元卷的確是萬曆年間的寶物,而它也是現如今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考卷,只不過這份卷子究竟如何落到趙家人手上就不得而知了。老人捐出試卷後,文物局給他們家送了一面錦旗,而這份試卷現如今被收藏在了青州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