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自建立以来,就是一支为人民而战斗的军队。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军队中自然也容纳了各个民族人士,无论哪个民族,只要真心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一定欢迎。

1955年授衔中,我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将领,其中位于十大大将之首的粟裕就是侗族人。同样,五十七位开国上将中(含后续补授),也有多位少数民族将领,分别是李涛、韦国清、乌兰夫、杨至成四位上将,这四位少数民族将领为革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是少数民族军人的优秀代表。

军委最可靠的参谋——李涛上将

李涛上将是湖南人,出身于中国最古老、最长寿的民族瑶族。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传闻是盘瓠和帝喾的女儿三公主后裔。其族人散布世界各地,在中国地区主要分布在两广、云贵、湘赣等地,人口约290万左右。

李涛1905年出生,1923年大革命时代考上了省立中学,在此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多次参与爱国运动,也因此被学校给开除。1926年,李涛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妥妥地上将起点。

1930年,军阀混战结束后,老蒋集兵十万对中央根据地进行了围攻,在朱德等人指挥下,诱敌深入,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俘虏了国民党九千余人。其中作为第七师师政委的李涛与师长陈伯钧坚守阵地,全歼了国民党第18师,俘虏其师长张辉瓒。

李涛后来参加了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涛一直为国统区后方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为八路军置办运输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武器弹药,也为他了解国统区内部国民党的编制情况提供了方便。

李涛在解放战争中是中央军委的高级参谋。解放战争期间,李涛利用情报网和自身在国统区收获的信息,多次把国民党军各部队的番号、人数、编制、武器装备情况、主要长官等信息编列成册,供中央军委的首长们查阅。

在之后的大决战中,李涛提供的信息为之后我军能在各大战场及时地调整战略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李涛除了负责收集情报和参谋信息,还要主管部队的装备、训练等事项。

建国后,李涛一直在总参谋和技术部工作,制订了大量的规章名典,为解放军的统一化和正规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李涛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为捍卫祖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乌兰夫上将

乌兰夫是内蒙古人,也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此外,在俄罗斯以及一些亚欧国家中都有蒙古族的身影,其中蒙古国的主要民族就是蒙古族,蒙古族人口约1000万左右。

乌兰夫出生于1906年,年龄比李涛上将小一岁,但党龄却比李涛上将多一年。1923年,17岁的乌兰夫在北平读书期间结识李大钊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乌兰夫正式入党,成为我党优秀的革命战士。

民国时期,蒙古旧王公把持着蒙古地区的大部分资源,普通蒙古牧民生活在穷苦之中。乌兰夫看到同胞受虐,于心不忍。他积极开展各项运动,带领牧民建立农会,反抗蒙古王公的残暴统治。

抗日战争前,日本人积极在华北地区制造分裂,不断勾结蒙古王公武德亲王,企图利用蒙奸西进。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乌兰夫带领牧民们在百灵庙发动了暴动,打响了内蒙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粉碎了武德亲王妄图割裂内蒙的阴谋。

1948年乌兰夫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一职,指挥部队反攻国民党部队,解放了内蒙古地区,同时还参与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乌兰夫上将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创始人”,是一个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臣。

文武双全——韦国清上将

韦国清是广西人,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了是哪个少数民族,没错就是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了1700万。全国各地均有壮族人分布,但主要还是分布在两广地区,尤其是广西地区,毕竟广西的全称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韦国清上将出生于1913年,在众多开国上将中,算是年龄比较小的,比前面两位小了七八岁,不过年龄的差距并未影响到韦国清的革命信念,十五岁的他就参与了农民军队,攻打过县城。

韦国清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者,父亲牺牲后,韦国清参加了百色起义,并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长征过程中,时年21岁的韦国清成为了特科营的营长,他带领的特科营成功的在长征途中保卫了中央首长的安全。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一直战斗在前线,参加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皖南事变之后,韦国清作为新四军重建的重要力量,带领新四军收复了失去的豫皖苏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韦国清先后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兼政委等职务,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有韦国清上将的身影在其中。

韦国清上将的战斗生涯并没有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停止,1950年,韦国清上将率领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斗争,指导越南人民军赢得了奠边府战役,这是越南的立国之战。为此,韦国清得到了越南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韦国清在建国后长期主政广西,为广西地区干了不少大工程大项目,政绩斐然。

革命军队的后勤部长——杨至成上将

杨至成上将是贵州人,与大将之首的粟裕虽然不是老乡,但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侗族人。侗族先民在史料中被称为黔首,归属于古代百越其中的一支。侗族如今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人口约290万,与瑶族相当。

杨至成上将1903年出生,是开国上将中著名的“第四杨”,其余三杨分别是杨成武、杨勇、杨得志

杨至成是遗腹子,父亲在其出生前三个月被歹徒谋害,杨母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大任,硬是将三个孩子拉扯大。杨至成是我军为数不多的“高学历”将领,7岁读书,11岁考入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录取,18岁毕业。

1922年,毕业后的杨至成加入了滇黔联军,开启了参军之路。1926年,杨至成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与张宗逊、宋时轮是同学。1927年,杨至成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时任连政治指导员,与粟裕、陈赓、许光达等大将基本上是同一起点。

进入苏区后,杨至成一直担任中央苏区后勤部长的工作,被誉为革命军队的大管家。在杨至成的主持下,红军的第一条军服,第一条电话线,第一个电台,第一种后勤标准,第一所后勤学校,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30年杨至成随大部队参加长征,一路上他积极想办法,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思想工作、筹物资、药品、武器、收集信息,为红军抢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

抗日战争期间,杨至成因病去苏联修养,与刘亚楼上将一道进入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与刘亚楼等人准备趁机回国,但由于日军的封锁,最后不得不滞留在乌兰巴托,期间甚至靠讨饭为生,直到1946年才回国,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国内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

自1946年回国起,杨至成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等职务,他扩建的工厂、兵站、仓库和医院,为了辽沈和平津战役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产支援。建国后杨至成一直担任监察部长的工作。因为身体原因,杨至成上将于1967年去世,终年64岁。

参考文献:《开国上将李涛》、《杨至成——从黔山走出的侗族上将》、《韦国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