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業強起來 牧民腰包鼓起來

奇石加工。納玉堂 攝

夜幕降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萬里長江第一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裏,依舊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乾透了的蕨麻、黃蘑菇、藏茵陳、曲拉和風乾肉正在生產線上等待包裝。如今,長江第一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產品已經銷售到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憑藉着“萬里長江第一灣”這個響亮品牌的影響力,合作社負責人才仁塔新對今年產品的銷售,信心滿滿。

“牛產業是合作社的支柱和命脈,牛產品的熱銷,得益於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才仁塔新說。

治多縣草場面積爲38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191萬公頃,畜牧業是傳統產業,爲使可利用草場實現利益最大化,治多縣下大力氣發展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牧民羣衆在家門口創業增收。

治多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李建宏說,近年來,治多縣整頓規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管理運營,不少“空殼”合作社被清出市場,有實力、有能力、有想法的合作社成爲了牧民增收的依託,成爲縣裏扶貧攻堅的領軍者。

治多縣組建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鞏固增強了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實現了“見效益有分紅”的良好局面,萬里長江第一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是治多縣扶貧造血產業之一,2020年,合作社實現分紅20餘萬元。

治多縣扶貧產業園區。

嘎嘉洛益民製衣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工人們忙着裁剪布料、縫紉衣服,服裝展示臺上擺放着做好的白大褂、校服、新式藏服。37歲的裁剪師傅纔多正忙着給新來的員工指導藏服領子的做法。

纔多每個月的固定工資有2000多元,加上績效工資,平均每個月能拿3500多元,如果幹得好,年底公司還給優秀員工發年終獎金。

“在這裏感覺心裏很踏實,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纔多說。

纔多是多彩鄉當江榮村的牧民,以前,因爲家中無牛羊,每年的支出都是依靠國家政策性收入,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如今在製衣公司打工,他的經濟收入提高了不少。

製衣公司有員工100多人,像纔多這樣的貧困戶就有71人,他們和纔多一樣,依靠新學的手藝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土特產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服飾、特色餐飲、奇石加工,5家本土企業和13個村級集體經濟,以“公司+合作社+市場”運營模式和後續產業保障機制,在治多縣扶貧產業園區“量身打造”特色產業,帶動着更多的牧民致富。

在玉樹市的一家汽車摩托車修理廠,26歲的巴藏是這裏的“主修”。

4年前巴藏還是治多縣加吉博洛鎮的牧民,經過幾年的學習,如今,他已經成爲玉樹市生意最好的汽車、摩托車修理師。

以前,巴藏在治多縣修理摩托車,後來鎮上建立了勞務輸出站,他依託微信平臺,聯繫到玉樹州一家汽修店,在那裏打工,因爲他修理摩托車的技藝精湛,他還爲老闆增加了一項創收業務——摩托車修理。

在玉樹市結古大道的一家藏餐館內,每到喫飯時間,“醬油炒飯”總是供不應求,烹製這道美食的人叫拉姆次仁,這道美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藏餐,米飯中的蕨麻、牛肉丁、黃蘑菇等輔材全都出自治多縣,拉姆次仁的藏餐館,簡直成了治多縣設在玉樹市的土特產銷售地。

拉姆次仁是治多縣的牧民,她在治多縣扶貧產業園培訓兩個月就學會烹飪技能,終於實現了走出草原,外出創業的夢想。生意好了,拉姆次仁還通過治多縣勞務輸出站微信羣,招收了兩名學徒,幫助草原上和自己一樣懷揣夢想的人外出就業。

李建宏說,治多縣通過勞務輸出站微信羣發佈用工信息,讓用人單位和僱工協商報酬等,微信羣將牧民與用人單位聯繫在一起。

隨着冬季來臨,治多縣的不少養殖大戶都有在縣城或西寧過冬的習慣,每到這個季節,他們都會找一些牧工照看牛羊,貧困戶也會藉此機會增加收入。

李建宏說:“我認識多彩鄉的一名牧工,一年的工資是4萬元,放牧期間牛奶、酥油等奶製品,一半歸牧工食用,一半上交給僱主,放牧的技能成爲了他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依託勞務輸出,治多縣搭建了新平臺,讓更多的貧困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記者 納玉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