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选妃嫔,不仅关系到皇帝个人的终身幸福,不仅是皇帝个人的家事,还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关系到宗族江山的大事。

有人认为后宫佳丽三千中的“三千”就是个虚数,不过是用来形容皇帝作为不一般的男人的在择偶时所独享的幸福指数罢了,但如果当你了解了古代选妃的程序和制度,就会恍然大悟,哦,三千其实真的不夸张。

清宫选妃制度起源

清朝最早开始从民间遴选嫔妃的皇帝是顺治皇帝,虽然他本人是个很专情的男人。顺治成年后,一条制度下发全国:凡八旗人家年满14-16岁的女子,除患病、残疾、相貌丑陋者,都需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活动,未经选秀者,不得嫁人。

意思很明了,凡出生在八旗的女子,都有资格有机会有义务参加皇帝选妃活动,凡八旗的男子要娶妻只有在皇帝挑剩后再捡漏。这是制度,必须遵守。胆敢不从,是不给皇帝面儿。

乾隆年间,闽浙总督德沛的儿子和马尔泰的女儿情投意合,两人山盟海誓情比金坚,担心花容月貌的儿媳一旦参加选秀一去不复返,德沛颤颤巍巍向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大致意思是请求皇帝允许二人成婚。乾隆一看当时就气炸了,怒斥不遵纲纪不成体系。

每三年的选秀活动由管理户籍的户部发起,户部在得到皇帝应允后,向地方上的都统八旗衙门分派任务,而后,八旗组织基层政府挨家普查登记适龄女子的姓名和数量,整理成册。待皇帝选好吉日后,女入宫,开选。

选妃程序

出发当日,家里备好一辆骡车,车上挂双灯,上面标明: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还要按照官阶地域进行排序。黄昏日落时,骡车拉着人鱼贯而入,载入宫廷神武门外,女下车入宫,骡车继续绕着偌大的宫廷兜一圈,回到神武门已经是第二天了,刚好宫廷内部的第一轮筛选落下帷幕。

宫廷内部,皇、太后、皇后及其他嫔妃就是审阅官,秀女们跟随太监从顺贞门入,列队到达海选场地。而后,皇帝太后就一些女德、学识、家事挑其中一些询问,或撂牌子或晋级进入下一轮复赛。

进入复赛环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成为皇帝的女人了,这个环节,秀女们面临三种命运,分别是:被候选当皇帝的妃子、被皇帝送给重臣宗亲、被撂牌子。

若是成为皇帝妃子的候选人,就需要在宫中留宿,接下来要参加更加严格的复复选。这一轮的考察就更为仔细,首先由宫女、太监进行硬件上的筛查,五官、皮肤、仪态、举止等,能有多细致就有多细致。

不过,外貌也好形态也好,也只是选择的标准之一,古代的帝王的婚姻还夹杂着很多政治因素,门第和品德往往比美貌更加重要,谁去谁刘皇帝太后需要慎重考虑。

顺利经过前三轮闯关,留在皇宫的女人,一生的命运也就算注定了。注定要在紫禁城耗上一辈子了。接下来,等待皇帝的临幸、赐封号、赐宅院,血拼往上熬。品级最低的是答应、往上依次是常在、贵人、嫔,等级严格,礼制规范,同是皇帝的女人,却要分个三六九等。

据史料记载,一个皇后一年能领到的俸禄是1000两,而答应只有50两,比较起来卑微得可怜。难怪美丽且而富有智慧的娘娘们要往上冲呢。况且,有的家庭地位地下,才貌不出众的女子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在宫中独自老去,因此历朝历代各种精彩的宫斗轮番上演,对比朝廷之上党派权势的硝烟,后宫就是另一个战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