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冬日午後,長順縣長寨街道順興社區的移民安置點,一棟棟堅固、整潔的樓房映入眼簾,三三兩兩的居民,有的散步、有的拉家常,一片歡聲笑語。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在這裏正變成現實。

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日子

“我和我丈夫的原生家庭都比較貧困,很早我們就知道,未來只有靠自己。”2018年大學畢業後,柏朝英便和現在的丈夫羅金木回到了位於敦操鄉苦竹組的老家“回鄉創業”,沒有資金,他們就從敦操鄉政府領取的一批免費雞苗、豬苗開始,每日割豬草、拌草料……精心飼養這一羣寄託着全家人希望的“金寶寶”,柏朝英更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這一羣“金寶寶”身上。丈夫羅金木一人三用,幫婆婆種地,幫襯養殖,還抽時間到縣城打零工補貼家用。然而,種種辛苦之後,他們並沒有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由於缺乏技術、資金,第一次養殖失敗了。

柏朝英至今忘不了養殖失敗後心裏的苦痛與不甘,“老家是真的苦,家在半山腰,回一趟家,都是上山下山,運東西更是肩挑背扛。”

2019年2月18日,柏朝英的第一個孩子在縣醫院出生了。到了出院的日子,因爲未辦到準生證夫妻倆只得滯留縣城,無處落腳之下很是灰心喪氣。正當他們無計可施時,村幹部又送來了好消息——他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可以搬出大山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們是大學生也可以享受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嗎?”柏朝英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夫妻倆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收拾好東西就直接從醫院搬到了現在的移民房。

知道要搬到縣城,婆婆起初不願意,可禁不住兒子兒媳的堅持,“我們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走出大山會有更多的選擇,發展空間更廣,以後我們家會越來越好的。”

初到城裏,在鄉下生活習慣了的婆婆很不適應,每天閉門不出,少言寡語,沉浸在離開老家的傷感中。

爲了儘快解決生存問題,一家人分工協作,婆婆在家帶孩子,柏朝英和丈夫參加社區組織的一系列創業就業培訓,學技藝技能。

付出終有回報。2019年8月,柏朝英被長順縣順酒實業有限公司錄用做辦公室主任,月薪5000+提成,丈夫到供銷社上班。

有了穩定的收入,裝修房子,添置傢俱……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婆婆看着兒子兒媳在城裏生活得“如魚得水”,也慢慢放下了“回鄉”的執念。

“現在我婆婆還會‘以身說法’開導其他的搬遷羣衆呢。”生活順心,柏朝英開心得不得了,“從此我家真正脫貧了,我家有房了,我們有了穩定的工作,日子好起來了。”

大家一起好起來

在柏朝英看來,自己是幸運的,黨的好政策幫自己的小家庭拔掉了窮根,過上了幸福生活,“我是搬遷羣衆,我瞭解羣衆所需,更何況我有知識有文化,我要把幸運傳遞給這裏的搬遷羣衆,爲鄰里鄉親儘自己的一份力。”2020年4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柏朝英毅然辭掉收入可觀又輕鬆的工作,主動報名參選社區居委會主任。現在的她不僅是順興社區居委會主任,還是工會聘任的社會化工作者。

柏朝英(左一)指導搬遷羣衆做登記

搬遷羣衆需要什麼?柏朝英感觸很深。2020年4月,在順興社區的一次家政麪點培訓班上,授課的老師問大家近期的願望是什麼?柏朝英舉手回答是能買一臺熱水器,這樣孩子洗澡就不會感冒了。聽到她的回答,培訓老師流淚了,現場鴉雀無聲。回想當時的情景,柏朝英感慨地說:“我想大家的沉默是在惺惺相惜吧,在城裏幾百塊錢的熱水器,卻是一個貧困戶最迫切的願望。”

從脫貧到扶貧,柏朝英很快適應了角色的轉變。

2019年3月份搬遷到順興社區的韋麗麗,是柏朝英幫扶的第一個人。韋麗麗患有克羅恩病,發起病來疼得要命,每個月要喫大量的進口藥物來穩定病情。爲了治病家裏已是窮困潦倒,韋麗麗爲此心態消極,身體每況愈下。在走訪得知韋麗麗的情況後,柏朝英重點對她進行了幫扶。從聊天看望開始,到每晚廣場上的陪走,再到共跳廣場舞,信任建立後,她還幫韋麗麗向民政部門申請了臨時救助,鼓勵韋麗麗大膽走出來“做點小事情”。現在的韋麗麗已經邁過了心裏的那道坎,重新拾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在柏朝英的指導下,她從網上淘了一些小飾品到廣場上擺賣,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我要感謝柏小妹,是柏小妹我獲得了新生!”韋麗麗逢人便說。

談起之後的社區工作,柏朝英充滿幹勁,她說:“現在的身份很‘好用’,我要用好身份,用好黨的政策,幫助我們順興社區的搬遷羣衆安下心,紮下根,讓大家一起好起來”。

順興社區開展幹羣聯繫活動

得益於黨委、政府的各項扶貧惠民政策,而今的順興社區逐漸好起來了。社區有了4個扶貧車間,解決搬遷羣衆就近就業問題;有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衛生監督隊、紅白喜事隊、矛盾糾紛調解隊,幫助搬遷羣衆儘快融入社區,適應“新市民”的生活;還有了“戶外工作者驛站”,“職工之家”……

“我們都很喜歡柏主任,她是真心爲我們好。在這裏我不僅學到技術了,還得到了補貼。”50多歲的陳定敏又端着剛出籠的饅頭送來柏朝英品嚐了,她是衆多經過柏朝英動員參與社區技能培訓的一員,之前不理解政策,鄰里之間缺乏交流,在柏朝英的持續“拜訪下”,陳定敏現在還能抽空進扶貧車間上班掙點“小用錢”。

現在,柏朝英心頭又添了“新事”,她正忙着找房子,“工會領導答應我了,只要我能協調到一個房間,工會就爲我們社區配建一個服務於1.5—3歲兒童的‘育嬰室’,這樣就可以解決我們社區無人帶小孩家庭的後顧之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