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芥末老生(作者原創授權)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仁終於完成了他打阻擊的戰略任務,在從遙遠的汝南(今河南汝南縣)趕來的友軍接應下撤離了江陵城(今荊州區)退往襄陽(襄陽市襄城區),至此,孫劉聯軍與曹軍之間的戰鬥,在東西兩線都暫時停止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正月,曹操頒佈了一道《求賢令》: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篇政令,文采飛揚,情真意切,求賢若渴之情溢於言表,引經據典地講述了曹操對“賢”的看法:不能是隻有德行而缺乏才幹的人,同時又宣告了他會更多地面向中下階層來選拔任用賢能。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是要把更多的有才能的幹部提拔到更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同時還要打破階級固化,給寒門庶族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和空間,這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啊!然而,這政令一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以至於此後千年一直被很多人詬病不已。

(曹操:哥就是要唯纔是舉)

因爲什麼呢?關鍵就在“唯纔是舉”這四個字。司馬光在後來就說過:無德無才稱之爲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爲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爲小人。愚蠢的人儘管想作惡,但是因爲他們才智不足,就翻不起大浪,好像是小奶狗要咬人,一腳就能踹飛了它。而心地險惡的小人,既會玩兒陰謀詭計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像插翅的猛虎誰也扛不住啊,這危害就特麼大了去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愚者雖欲爲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爲害豈不多哉! )

(司馬光:你瞎說,才能超過品德的就是小人、是禍害)

司馬老先生這說的確實有道理,因爲如果只注重人的才能就確實容易導致有才無德的人上位,孔子很早以前就說過:德薄而位尊,鮮不及矣。居高位者無大德,世道就會從此變壞,歷史上有太多能力卓著卻品德低劣、爲達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幹盡了禍國殃民惡行的人,古今中外發生的人禍和災難,很多都是由這種人造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是真不知道德才兼備的重要性嗎?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他不明白嗎?怎麼可能呢,不能夠啊。那究竟是什麼原因才讓他想出來“唯纔是舉”這個政策的呢?

這還要先要從當時的選官制度說起。

東漢時期選拔官吏,基本是通過察舉和徵辟這兩種途徑。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了人才,就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義,推薦給朝廷,通過考覈以後,可以就任官職;所謂徵辟,就是由皇帝或州郡的地方長官直接聘用。州郡的地方長官都有人事權,朝廷在地方上只任命部分高級官僚,在此之下官吏全部由州郡長官自己徵招任命。西漢以孝治天下,故特置孝廉科,孝廉重品行,所以應選的人很少(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但是東漢中期以後,選舉之政已失其實,流弊甚大,各郡所察舉的孝廉,只是徒有虛名而已,甚至後來還有了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樣的醜聞,以至於曹操當時面對的情況就是,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人,大多數都是官員的子女,既不孝也不廉,有德無才甚至是無德無才。

治理國家是需要知識的,然而在那個年代,知識恰恰被士族和權貴們壟斷了,只有他們自家的晚輩纔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像太學這樣的政府所設的學校,只有六百石以上官員的子女纔有資格入學,否則就必須要有郡級官員的推薦信。普通人是連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的,既然都沒接受過基礎教育,不識字不會寫文章,又怎麼能去管理地方呢?

如此一來,高官門第必然世代都是高官,只要這個循環不被打破,士族門閥就會這麼一直存在下去,而且會越來越龐大。而同時士族門閥之間又會不斷地強化自我認同,之間相互推舉、不斷聯姻、互爲依仗,勢力盤根錯節。結果就是,權勢愈發地向着最頂級的那幾個家族集中, 比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皆爲四世三公(連續四代人裏面都有位居三公的高官)的顯赫家族。

(袁紹:咱家祖上四世三公,沒辦法,就是這麼優秀)

在此之前,那些有舉薦權的高級官員們又是如何挑選人才的呢?自然是隻挑那些將來能利用得上的,懂得投桃報李的,至於這些人是不是有真才實學,WHO CARE!(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如此一來,舉薦人薦主和被舉薦人之間,在政治上就形成了主從關係,在私人關係上就情同師徒、恩如父子,一旦被舉薦的人如果對舉薦自己的人,不再服從、不再顧念情分,就立即會被全體的士人階層所不齒和拋棄。所以達官顯貴和名門士族們就是這樣通過一次次的舉薦,逐漸形成了各自門生故吏遍天下的龐大的利益團體。

比如,袁紹當初在討董卓的時候只是一個渤海郡太守,十幾路聯軍裏面州刺史就有好幾位,可他依然被其中最爲位高權重的冀州刺史韓馥聯合衆人推舉爲聯軍盟主,之所以他能如此勢傾天下,就是因爲當時所謂的天下名士們十之六七都是像韓馥這樣的他們汝南袁氏的門生故吏。再看劉備,在他當徐州牧的那一年,把手裏僅有的一個推薦名額給了袁紹的兒子袁譚,草根出身的他就是這樣擠進了這個天下共主的小圈子,從袁紹的手裏給自己買了一條救命的後路。後來,在建安五年他被曹操擊敗後隨即投奔了袁紹,受到了袁紹袁譚父子隆重接待。(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就這樣,地方士族大姓聯合了中央的公卿大佬,基本壟斷了官員選拔任用的渠道,爲自己不斷撈取各種利益的同時也成爲了抗衡皇權的終極力量。

所以,當中下層的人上升的途徑都被這樣的堵死了以後,階層固化就這麼隨之出現了。階層固化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好像也沒啥了不起,咱們莊戶人家本來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可是對於那些有才能又特別想往上走的人來說,那就只好不走尋常路了。500多年前秦孝公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給你股份!(吾且尊官,與之分土。)300多年前漢武帝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讓你作COO、CEO!(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爲將相及使絕國者。)然而那都是隻有高門大姓的士族纔有資格去應聘。而如今曹丞相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不看你出身,咱們一起來打碎這萬惡的舊制度!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一聽,立馬就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我的天,我們草根也終於可以逆襲了,這特麼纔是我們要誓死追隨的人!於是,張角這樣的人在曹操的地盤上就再也不會出現了,這種內亂的根源就被掐死了。而他本來就佔據着領導中央的大義,現在又打出了“唯纔是舉”這張牌,那麼對於在被孫劉佔據的南方地區裏的那些無論是心向朝廷的士人官吏、還是寒門庶族中的有才之人,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抓牢自己的基本盤,分化瓦解對手盤,這天下就會愈加的穩如泰山。

現在又要問了,難道曹操以前就沒看到這種選官制度的弊端嗎?難道他只是在這個時候纔想起來要“唯纔是舉”的嗎?那怎麼可能呢。看看他自己,對別人而言幾乎是難於登天的事情,他在20歲的時候就做到了(年二十,舉孝廉爲郎),這真的是因爲他天賦異稟、霸氣不停外漏,年紀輕輕就有了“治世之能臣”的評語,讓人一定要趕緊把這顆好苗子舉薦給朝廷嗎?是誰這麼慧眼識才啊?誰是他的舉薦人啊?不是別人,正是他當太尉的老爹。再看看他的五子良將,于禁和樂進都是沒有絲毫身份地位的平民,在投身軍旅之後,因爲戰功一步步被提拔起來的,張郃、張遼和徐晃只是低級的郡吏出身而且還都是降將。再看看他的謀士,郭嘉投奔曹操的時候名聲不顯、行爲不端(初,陳羣非嘉不治行檢),卻依然被曹操任命爲軍祭酒,杜畿、趙儼、王象雖然出身寒微,卻早已俱得重用。

其實,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爲他的地位變了,一年多前他廢除了三公之職,重新設置百官之首的丞相職務,隨後以破袁紹、斬蹋頓統一了北方之功自任丞相(十三年春正月,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爲丞相),成了名副其實的權臣,如今又收取了荊州,功勞就更大了,可是歷史上的哪個權臣是有好下場的。他今年已經55歲了,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一心要匡扶社稷的少年郎了,是時候爲自己做打算了。

《求賢令》的頒佈,就打破了以往以德行作爲選官標準的傳統,重新樹立了以才幹爲標準的選拔任用制度,把選拔官員的權力從地方官員和中央其他大員的手裏收攏到了自己這裏。“唯纔是舉”,那什麼是才?有可以量化的標準嗎?誰來定義誰來解釋?那自然是,我覺得你有才,你就有才就可以做官;我覺得你只有德行沒有真才實學,不好意思,那您就先在家裏歇着吧。秉大義順民心,連消帶打,以毒攻毒,這纔是政治鬥爭的藝術。手裏沒有了人事權的公卿大佬和地方士族們,那如今又該作何想呢?所以,《求賢令》更可以看做是曹操向着各方勢力的一次通告:各位老爺們,醒醒吧,時代變了,你們該想想怎麼站隊了。

正當曹操躊躇滿志的爲將來做打算的時候,從南方傳來了一個令他極度震驚的消息:劉備從孫權的手裏得到了江陵(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當然,這是後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