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戰以來,各國軍隊就十分重視自己的機械化部隊發展。自二戰後,裝甲薄、火力弱的傳統裝甲車已經無法滿足機械化部隊的需求,爲了能夠在戰鬥中更好的配合步兵進行作戰,新的裝甲單位:步兵戰車就此誕生。最先展開相關研究工作的,是當時的陸軍大國蘇聯,隨後誕生的是BMP系列步兵戰車。爲了對抗蘇聯的BMP系列步兵戰車,美國60年代展開了相關研究,力求研發出防護和火力不輸於BMP系列的步兵戰車,該項目的最終成果便是著名的M2/M3“布萊德利”步兵戰車。

美軍在新一代步兵戰車設計時,就考慮到速度、裝甲、火力等多個方面。其行駛速度要求必須能夠跟得上M1系列主戰坦克的推進速度,由於M113裝甲車在越戰中的糟糕表現,設計中特意強調了,要求全車任意一個部位都能夠抵禦14.5毫米大口徑子彈(M113在越戰中,其正面裝甲被14.5子彈打穿過,側面則是隨便穿)。同時,新的步兵戰車還要有機關炮,用來攻擊、反制敵方輕型裝甲單位。

基於以上幾點設計要求,新的步兵戰車被設計出來,並被命名爲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M2A1爲其系列的最初版本,首先來看看其裝甲防護,M2採用混合裝甲材質,首上和頂部裝甲均爲5083鋁合金,而炮塔一部分和首下則採用鋼裝甲,採用間隙式佈局,以此來減輕炮彈破片對其的損失,同時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應對火箭彈、破甲彈的威脅。全車可以抵禦14.5毫米大口徑機槍的射擊,正面裝甲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抵禦蘇聯BMP2步戰車的30毫米炮彈,其防護性能在同類產品中是數一數二的。

不僅防護優秀,M2“佈雷德利”的武器系統同樣十分優異,一臺標準的M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搭載了一門M242型25毫米自動機炮和一挺M240C型同軸機槍,值得一提的是該機炮採用雙向進彈結構,由兩條不同彈種的彈鏈進行供彈,炮手可以在高爆彈和穿甲彈之間進行快速更換,以應對不同的目標作出快速反應。在炮塔上還安裝了一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內含兩枚陶式反坦克導彈,使其在面對重裝甲目標時能夠有還手之力。同樣,爲了配得上其優秀的武器裝備,設計人員又爲其安裝了優秀的火控系統,炮手使用的一具晝夜兩用瞄準鏡,必要時還可以切換熱成像對敵人進行搜索,其火控性能不亞於,甚至高於當時的M1主戰坦克。

M2“布萊德利”從火力、防護、性能等多個方面,都要比BMP系列步戰車優秀。儘管如此,M2“布萊德利”也並非不存在缺點。其過重的裝甲和複雜的武器系統,帶來的是很高的自重,初代的M2A1版本自重高達27噸,這還不算上還要再搭載6到7名士兵。而其對手BMP2步戰車的自重,僅僅在15噸左右。這也就意味着,儘管M2“佈雷德利”步戰車的引擎功率更大,高出BMP2近乎一倍,但也不能像BMP2一樣擁有“動如脫兔”的機動性。同時由於自重更高,其浮渡所需的準備時間和工具也要更多,而BMP2僅需簡單準備下,就可以直接衝進水裏。

最初版本的M2A1“布萊德利”戰車在1983年走下生產線,隨後大量裝備於美軍。並在7年後完成其首秀:“海灣戰爭”。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機械化步兵搭乘M2“布萊德利”戰車伴隨M1坦克快速推進,以迅猛的速度快速攻克了伊拉克的許多城市。在這期間,M2“佈雷德利”戰車的裝甲,有效的保護了車內的士兵免受火箭彈和小口徑子彈的侵襲,同時其機關炮和導彈也有效支援了下車作戰的士兵,充分證明了M2“佈雷德利”戰車的優秀性,美軍士兵對其信任度也隨之增加,因此也被評價爲美軍士兵最愛的“裝甲巴士”。

在這場戰爭中,M2“佈雷德利”不僅僅擊垮了其對手:BMP系列步戰車,甚至還單車用機炮擊毀過主戰坦克,不過這僅僅是個例。更廣爲人知的應該是兩臺M2“布萊德利”組成的編隊,在沒有主戰坦克伴隨的情況下,獨自利用車載的反坦克導彈和機炮,擊毀了T72坦克。這也充分了驗證了M2“布萊德利”的優秀性,以至於後來美軍沒有再開發更多的步兵戰車,而是在M2A1的基礎上不斷研發、改進,最新一代的版本是M2A4,正在少量裝備測驗中,時至今日,美軍已經使用M2“布萊德利”裝甲車接近40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