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不僅把沒有油田的福建推進石化強省行列,還從小漁村蝶變爲一座石化新城

福建泉港:破解石化產城融合發展的難題

錦繡湖美景 陳曉龍攝

泉港,因良港而得名,因石化而興城。

20年時間,昔日的鹽鹼地蛻變成了大公園,昔日的海灘塗變成了產業園,昔日的旱坡地崛起了新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之濱的泉州市泉港區,即將迎來建區20週年。

這20年來,從蹣跚學步到風華正茂,泉港一路奮進、一路奔跑,立足產業優勢,做足石化產業文化,以產業崛起帶動城市建設,以改善民生爲最終落腳點,交出一份百姓滿意的厚重答卷,成功破解了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如何珠聯璧合的難題。

石化版圖從零到人均GDP泉州市第一

在中國化工版圖上,泉港絕對算得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993年福建煉油廠建成投產到2009年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建成投產,再到如今的石化產業集羣,歷經20多年開拓進取,泉港打造出“中國石油化工泉港園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園區”“國家九大煉油基地之一”這些國字號品牌。

對於福建經濟發展而言,泉港亦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福建煉油廠的建成不僅結束了福建不產一滴油的歷史,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更是將沒有油田的福建推進石化強省行列。泉港石化產業,是福建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佈局。

在國家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努力下,在湄洲灣建設一個大型石化基地的構想,被列入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1989年1月,福建煉油廠工程項目正式動工。1993年9月,福建煉油廠建成投產。1996年4月,作爲泉州市的縣級政府機構,肖厝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獲准成立;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泉港區。不得不說,無論肖厝管委會的成立,還是泉港區的獲批,推進石化項目建設進而打造石化基地無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和最現實的需要。

泉港區持續秉承“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羣—產業基地”的理念,全力推動石化產業集聚。目前,泉港是中國石油化工園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園區和福建省十大新增長區域、千億產業基地。2015~2019年泉港GDP連續突破300、400、500、600、700億元大關,2019年GDP總量居福建省第20位,人均GDP居福建省第3位、泉州市第1位。2020年上半年,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2.06億元,外資利用、工業投資、技改投資、項目投資等指標增幅居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地方收入等指標增幅居全市第二;總投資500億新臺幣臺灣國喬項目,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首次爲單個項目視頻見籤。

轄區內的泉港石化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9.6平方公里,已開發利用18.84平方公里,2019年石化產值達1111億元,2013~2020年連續8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20強,排名從2018年第16名上升至2019年第14名、2020年第12名,是省內公用配套最完善、物流條件最優越、產業生態最成熟的石化基地。

泉港是國家一類口岸、首批對臺直航點和福建省“兩集兩散”重要港區。該區已建成碼頭泊位10萬噸級3座、7萬噸級2座、5萬噸級1座、3萬噸級1座和一批千噸級碼頭泊位,在建5萬噸級泊位2座,基本形成以油氣化工儲運爲特色,以深水泊位碼頭爲主體,配套比較完善、功能比較齊全的碼頭泊位羣。2020年上半年,累計完成港口吞吐量969.77萬噸。

新城一角 劉燕林 攝

新城建設實現“提品質”“高顏值”

錦繡廣場、植物園等網紅地,在泉港區家喻戶曉。今後,該區城市空間的標誌性地點將越來越多,如福廈高鐵泉港站、巖山公園等。

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平坦的瀝青路面,整齊的路沿石,栽植香樟、秋楓的綠化帶,泉港區主幹道祥雲路芳華綻放,行車其中,心曠神怡。

祥雲路上的泉港首座人行天橋通行、遍佈城區的“小黃人”站點、奔跑在道路上的“綠巨人”新能源公交車……讓泉港羣衆實實在在感受到新城建設帶來的福利。

建區伊始,泉港基礎設施基本從零起步,20年來,中心城區和小城鎮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泉港文化中心、泉港會議中心、泉港醫院等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錦繡公園、植物園、玉笏朝天公園、紅星生態園等項目逐步落地,街頭綠地多點開花。

從建區時的弱基礎,到如今的高樓林立、城市功能豐盈的品質新城,有目共睹的變化來自城市發展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建區以來,泉港累計投入產城融合項目資金達到50億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區初具規模,城市形象明顯改觀。2014年,泉港區被列入泉州市“產城聯動新城區”改革試點;2016年,泉港入選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

數十年一步一個腳印,泉港實現了城鄉面貌從“小村鎮”向“新城區”的巨大變遷。

飛速發展之下的泉港,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廠村混雜”逐漸成爲泉港歷屆黨委政府、企業和人民羣衆共同關注的問題。如何讓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珠聯璧合?泉港迎來了新的挑戰。

爲徹底解決“廠村混雜”的歷史遺留問題, 2017年泉港啓動了石化工業區安全控制區項目,在石化廠區和居民生活區建設綠化隔離帶,涉及3個鎮17個建制村,約5.3萬人,斥資約355億元。1萬多戶、5萬多名居住在安控區內的羣衆盼來了從“鄉下人”到“城裏人”、從“憂居”到“宜居”的大好時機。

這無疑是一項“超級工程”。那麼,如何做好做細涉遷羣衆的安徵遷工作?

泉港區加快推進城市組團式發展,堅持“保供應、穩房價、促動建”,分批組織、有序推進商品房上市供應,近年來辦理預售房地產項目77個,上市房源建築面積358萬平方米,最大限度滿足動遷羣衆房票安置購房需求,極大改善了羣衆的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

特別是引入恒大集團、世茂集團、源昌集團等一批品牌房企,使得泉港市場供應多樣化且項目品質明顯提升,大體量樓盤帶來巨大人流量還帶動了周邊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配套,推動泉港區房地產從“頭層皮式”開發到“集中成片”佈局,城市建設從“規模擴張”向“量質齊升”轉型。

爲了讓被徵遷羣衆“進好城”,泉港在全省首創“房產超市”模式。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造福百姓”的原則,將參與房票安置簽約的房地產項目集中起來,統一進駐房產超市,爲交易雙方提供集房產展銷、洽談簽約、交易辦證、房票結算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和技術支持,引導農村人口向城區、鎮區加快轉移,將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羣衆。

60週歲以上老人可享免費體檢 劉澤陽 攝

家鄉的早晨 林建祥 攝

民生投入是一條大幅上升的曲線

2020年,泉港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教育基建項目28個,總建築面積約27.89萬平方米,計劃投入約12.75億元;年度計劃投入約4億元,預計今年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5100個,可滿足羣衆就學需求,有效緩解城區入學壓力。“十三五”以來,泉港累計投入教育建設資金近3.8億元,成批量實施中小學、幼兒園的校舍新改擴建項目。至今年秋季,已累計完成校舍新改擴建項目49個,新增幼兒園學位2835個,新增小學學位15050個,新增初高中學位5840個,投入4000多萬元,完善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爲破解“入園貴”問題,該區大力實施學前教育政府購買服務,至2019年秋季,全區共有普惠性民辦幼兒園43所,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1.34%。2017年起,泉港實行普通高中免費教育,每年免除學雜費1000萬元以上,實現了從小學到普通高中階段共12年“普惠制”免費教育。

這是泉港建區20年來社會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翻開泉港區的“賬本”,民生投入是一條大幅上升的曲線,公共財政資金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不斷提升。建區20年來,泉港傾心爲民,以“缺什麼補什麼”爲導向,每年把80%以上本級財力投入到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方面,不斷補齊社會事業短板,推動“基本民生”向“質量民生”轉變,不斷增強羣衆的獲得感。

鄉村振興紮實推進。2017年全區市定150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提前“摘帽”;成立了以12名先進村支書爲導師的“村支書導師團”,爲掛鉤貧困村發展理思路、找路子、出對策,全部消除空殼村、薄弱村;建成界山農村電商產業園、峯尾福多多香業、割山鴻興海帶養殖基地等7個區級特色扶貧基地,帶動村財和農戶增收。

社會保障穩步提升。該區“救急難”工作被列爲全國試點,自2015年以來,共發放各類救助金4300多萬元,救助2.2萬多人次。同時,創新“505微公益”救助新模式,從困境家庭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入手,發出“微心願”,通過網絡平臺認領的形式,方便公衆參與公益活動;建設完成綜合社會福利中心1所、鄉鎮敬老院6所、日間照料中心4個、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70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覆蓋率100%。

醫療體系不斷健全。2013年3月,泉港在全省率先試行“先看病後付費”新型診療便民服務,讓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16年,泉港區高位“嫁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組建醫療聯合體爲突破口,實現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對疑難、危重病人可開展雙向轉診、著名專家預約手術和遠程會診、遠程協同門診、遠程查房、遠程讀片等多種成熟的醫療服務,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福建名醫”;2018年在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辦醫的基礎上,探索打通省、市、區、鎮、村的“3+2+1+X”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有效推動優質資源下沉,讓泉港及周邊區域的廣大羣衆真正在家門口享受優質、便捷、安全的省級優質醫療服務。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泉港先後榮獲“中國海港文化之鄉”“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中國海鹽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北管、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3箇中國傳統村落、2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7個福建省傳統村落、3個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土坑村古民居羣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現零的突破。(吳軍華 李菁雯)

【責任編輯:鍾培培】

來源: 中國婦女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