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漢者,武帝之有事(戰爭)於匈奴也…衛青起於奴隸,去病奮於驕童,萬里轉戰,無往而不克,聲威功績震於天下”。這是宋代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備論》中對霍去病的評價。

簡而言之,就是說霍去病少年有爲,轉戰千里之外,功績突出,名揚於天下。

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也是漢武帝一朝的同僚。在衛青的影響下,霍去病從小就在沙場中磨練,戰爭經驗豐富。成年後,他成爲了漢朝非常重要的將領之一。

由於在軍營中長大,所以霍去病對西北和北方的匈奴非常瞭解。漢軍曾在他的帶領下屢破匈奴,爲漢朝開拓北方和西北地區的疆域。其中有四座被他拿下,併爲之取名,至今仍被使用。是哪四座城?應該只有少數人知道。

一、年少有爲,橫掃西北

霍去病與趙括在人脈資源和學習材料上非常相似,他們都有當將軍的親戚,也都有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學習環境。不過,前者實戰經驗豐富,天賦異稟;後者似知未懂,只會紙上談兵。

在霍去病跟隨軍隊征戰北方時,趙括還躺在家裏享受富家公子的生活,所以兩者的戰鬥力是無法做比較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記載:“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七,幸(受皇帝喜愛),賜爲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衛青)…爲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年僅17歲的霍去病就被皇帝封爲侍中,18歲跟隨自己的舅舅征討匈奴,斬獲敵首很多,軍功非常突出。後來,漢武帝有意將其培養成衛青的接班人,在很多重要的軍國大事上都有意避過衛青。

有人認爲,這是因爲漢武帝忌憚衛青的軍權過重和威望過高,所以纔有意提拔霍去病以抗衡衛青,削弱他在朝廷和民衆中的影響。不過也有人認爲,如果霍去病沒有統帥的本領,漢武帝的這種培植無異於增加朝廷中的庸臣,爲王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但是從霍去病的升官跡象來看,漢武帝更看重的是霍去病的軍事實力。在他17歲時就封爲侍中,一來是拉攏大將軍衛青,二來是爲朝廷培養人才,三來也是爲了抗衡衛青所帶來的影響。

總之,拋開其中的政治因素,霍去病的領兵才能是不可被忽略的,只能用少年有爲去形容他的這種天賦。他曾以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天才般的指揮,爲漢朝開疆擴土。

二、開疆擴土,爲四地取名

霍去病的用兵與衛青有很多的不同,甚至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長途奔襲、夜戰、突襲、穿插、遷回和圍殲”都被他運用得靈活自由,給人以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

19歲時,他就指揮了非常著名的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匈奴的人數達到了10多萬人,俘獲的牛馬羊更是不計其數。攻破河西近漢地的地方守軍後,他領兵進入祁連山地區,首次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在這裏,有4座城市分別被他命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座城市是酒泉,關於其名字的來源目前還有爭議。第一種說法是它來自於東方朔的《神異經》,文中說:“西北有玉饋之美酒,酒泉注焉,寬一丈,長深各三丈,酒美如瓊,澄清如鏡。”

這裏還有一個值得考證的地方,如果清楚《神異經》是作於霍去病徵服河西走廊之後,那麼酒泉的名稱與東方朔無關。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霍去病領兵到這個地方時,軍隊中的酒已經所剩無幾。爲了讓每一個士兵都分享到美酒,他決定將剩下的酒都倒入清澈的河流中,讓每一個士兵都去喝水,從而滿足士兵對於酒的需求。

第二個地方是張掖,如果沒有讀過“斷匈奴臂,以張中國掖(腋)”,那麼就很難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它的出處正是表達出一種抵抗匈奴侵略的堅定意志,正所謂“匈奴未滅,何以爲家”。

第三個地方是敦煌,《漢書·地理志》言:“敦,大也;煌,盛也”。在《元和郡縣圖志》中也說道:“敦,大也;因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將被征服的這個地方取名爲“敦煌”,與抵抗匈奴無關,與勝利者的姿態無關,這純屬於征服者對西域盛景的一種感嘆,用敦煌去讚揚它的興盛。

第四個地方是武威,位於河西走廊的東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帶領漢軍佔領這裏之後,就將其設爲武威郡,大意爲“漢軍軍威到達的地方”。明朝時,這裏曾改名爲涼州衛,1985年設爲武威市,並一直沿用至今。

這4個城市與霍去病的開疆闊土息息相關,隨着時間的推移,能夠了解它們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但它們卻沒有被歷史所遺忘。它們爲什麼會被人們認可和沿用?這與多重因素有關。

三、更朝換代,名城不變

漢朝之後,中國曾有四個其實被少數民族影響,即南北朝、五代十國、元和清。除了敦煌和酒泉,張掖和武威的含義多少不會被少數民族所喜歡,當時的統治者完全有能力將其更名,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文化認可、軍事需要和政治需要。

在文化認可方面,如南北朝是一個大熔爐,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歷史上所未有的。相對於漢族文化,少數民族多少還是落後一些,所以落後者往往都會如飢似渴地向先進者學習。

漢之後的幾百年裏,這4個地方都已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他們的名稱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含義。隨着這些地方的文化被少數民族所認可,地方的名稱也就自然地被保留下來。

在軍事方面,地理的名稱非常重要,如果隨意更改地名,沒有被大家所認可,那麼在軍事上會處於不利的地位。爲了打贏每一場戰,地圖上的地理名稱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的。因此,這4個地方被更改的可能性很小。

在政治方面,爲了團結地方,讓中央的政策更好的實施,對地方認可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隨便地方的名稱,將會給統治者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很多統治者並沒有這麼做,只有明朝纔將武威改名,但他們也沒有對其他地方進行改名。

總之,這4個地方的名稱之所以能夠被保留千年而不變(武威除外),與歷史上的複雜情況有關。

總結

以史爲鏡,可以知過去、曉未來。表達對中國傳統歷史的愛戴,最好的做法是銘記歷史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張掖、酒泉、武威和敦煌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矗立於那古老的地方,彷彿當年的金戈鐵馬和草原飛歌猶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後人對歷史的學習很到位。如果有哪一天,我們忘記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那些事,那我們的文化應該如何承傳?

學習歷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文化的自我認可和文化自豪,只有認清自己是誰,纔會知道如何去愛戴別人和愛戴自己的國家。霍去病等先人開疆擴土不易,後人一干銘記這一段歷史,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參考文獻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