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紅牆綠瓦,深宮大院。那高高的城牆,鎖住了多少年輕人躁動的心。我們印象裏的清朝,古板又封建,毫無生趣,甚至於提及清朝的女性,我們也只能想到慈禧。

慈禧

清朝對女性要求過於嚴苛,除了我們熟知的裹小腳,很多女孩子甚至不被允許讀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的公主們,大多也只能被安排去和親。她們沒有自我,只能聽之任之。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一位不一樣的公主。她從小不在深宮長大,甚至做到了周遊列國。精通八門語言的她,沒有對慈禧的賜婚聽之任之,反而嫁給了外交官。她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德齡公主"——裕德齡。大臣之女——"德齡公主"

"德齡公主"並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公主,她的封號僅僅只是"和碩郡主。"老外是分不清羣主和公主的區別的,在他們眼裏,羣主和公主是無異的。所以"德齡公主"只能稱得上是裕德齡的筆名。

裕德齡

那麼,這個並沒有皇室血統卻着格格服的女孩,爲何能口齒伶俐地用英文演講?她又是如何成爲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的?

裕德齡出生於1886年的武昌,在家中排行第三。她的父親裕庚,屬漢軍正白旗人,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八旗才子。年輕有爲的裕庚在當時,吸引了八旗無數少女的目光。誰知裕庚卻娶了一個優雅的法國女人,讓一衆八旗少女傷透了心。

由於國際局勢的改變,加上裕庚本人涉外能力出衆。裕庚被政府委派到日本工作,小小的德齡不得不跟隨父親來到了日本生活。就這樣,裕德齡開始了在日的求學生涯。

裕庚

在日語的語言環境裏,她一邊學習日語一邊練習英文,同時還學了一些舞蹈,生活十分充實。3年後,她因爲父親工作的調動來到了法國。在法國的裕德齡大開眼界,她接受着西方先進的文化教育,是出了名的多才多藝。值得一提的是,裕德齡是現代舞之母鄧肯的學生,可見其出色程度。初入紫禁城,慈禧眼前的紅人兒

裕德齡17歲那年,裕庚被調回京城任職,裕德齡來到了整個大清最威嚴的紫禁城。誰成想,剛踏入中華大地的裕德齡姐妹兩人,已經被人盯上了。這個人就是手握大權、在大清一手遮天的女人——慈禧太后。

裕德齡姐妹兩人

慈禧懷疑裕庚與當時的革命先驅孫文有關係,對他提防的緊。加上慈禧迫切需要一個通曉西方禮儀,外文極好的翻譯。裕德齡姐妹進宮成爲女官,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兩姐妹一方面可以幫助慈禧順利開展"夫人社交,"另一方面,則可以牽制在她眼裏圖謀不軌的裕庚。

進入宮廷的裕德齡是興奮的,她覺得爲國效力的時候到了。她的大方的處事,加上能和列強夫人們談笑自如,於是她也深受慈禧的寵愛。作爲慈禧身邊最紅的人,裕德齡得到了歷史上很多次破例,包括作爲女生穿西裝燕尾服之類,她在當時是時代的弄潮兒,宮人爭先模仿的對象。

裕德齡

在宮闈裏待久了的裕德齡,發現了很多的問題。作爲一個自小在國外的長大的姑娘,一些沉重腐朽的規則,讓裕德齡感到了不適。她試圖勸說慈禧太后,她給這位位高權重的女人,講述着西方制度的優越與美好。表面上慈禧滿口答應,並下令改變。實則改變的都是浮於表面的小事,對根深蒂固的大清統治,沒有什麼影響。

幾經勸說無果的裕德齡,漸漸熄了熱情。但真正讓她選擇離開這座陰暗宮闈的,是慈禧的賜婚。1904年,慈禧爲了鞏固政權,決定爲自己身邊的女官們賜婚。裕德齡的賜婚對象,是榮祿之子巴龍。逃離權利中心

崇尚自由戀愛的裕德齡根本不能接受這樣的消息,在賜婚懿旨下來前,她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傀儡皇帝光緒。光緒帝對於裕德齡是尊敬的,恰逢臨近過年,他便打着派裕德齡去採購西洋年貨的藉口,讓裕德齡得以離開紫禁城。

裕德齡尚未抵達天津,便收到了父親重病的消息。她在得到慈禧的允許後,坐上了去上海的車。重病的裕庚,在1907年撒手人寰。裕庚去世後,慈禧沒有了對裕家的顧忌,頻頻召裕德齡入宮,卻被裕德齡以"尚在孝期"拖延下去。定居美國,潛心記錄清宮見聞

裕德齡

同年,裕德齡遇上了在上海大使館工作的外交官懷特,兩人一見鍾情。爲了躲避賜婚的裕德齡,火速嫁給了懷特,在慈禧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移居美國。

在美期間,裕德齡動筆寫下了《清宮二年記》,講述了她在紫禁城生活的所見所聞。她作爲一個親身經歷者,她的筆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額外的修飾。天然純粹,格外動人。如今這本書,依舊是很多想了解清末宮闈生活的重要讀物之一。

除此之外,她還寫了大量描寫方面清王朝的書籍。給當時不瞭解中國的世界,打開了中國文化的窗口。一代才女裕德齡終究沒有回到祖國的大地,1944年她在加拿大遭遇車禍,從此香消玉殞。

裕德齡

她的故事好像被埋葬到歷史的洪流裏。直到一段她穿着格格服用英文演講的視頻,爆紅網絡,她才走進我們的視野。她在演講中說到: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着人類所見過的最重要的調整時期,而真正想要廢除戰爭的願望正慢慢的呈現。在地球的和平上,就與人爲善而言,只能通過國與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來實現。因爲這是我首次以寫作和演講的方式來到這個國家,我已經努力的向你們介紹中國具有藝術性和文化方面的生活,並希望以此來增進中美之間的關係......

作爲一個不是公主,卻超越清朝公主存在的"德齡公主,"見證了那個沒落的時代,她的才華,她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在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