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開局8.9分,國產歷史劇的標杆,服道化精緻、場面恢弘大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劇中一衆戲骨雲集,段奕宏的呂不韋備受好評,因偷笑表情過於生動上了熱搜。提到呂不韋,想起陳凱歌,他曾在電影《荊軻刺秦王》中也塑造過呂不韋一角。

《荊軻刺秦王》1998年上映,耗資巨大、衆星雲集,但卻差評如潮,如今我們回過頭再看,才發現這是一部生不逢時的一流之作,陳凱歌拍出了春秋戰國的歷史感。

一、“坎坷”的上映之路

01、上映之前

《荊軻刺秦王》投資巨大,從籌備到拍攝完成共花費七千萬人民幣,在當年“萬元戶”都是富裕的象徵的年代,七千萬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上天文數字。可想而知本片在當年算得上是妥妥的大製作。

在參演的演員方面,導演更是請來了鞏俐、李雪健、張豐毅、王志文等知名度與演技並存的實力派演員,可謂是衆星雲集。值得一提的是,張豐毅爲了這部大片,更是放棄了《雍正王朝》的雍正一角。

光是看到這些演員,就能想到這部電影的質量絕對不會低。

加上本片超長的籌備時間,從1992年便開始籌備起了劇本,時隔六年直到1998年才上映。導演陳凱歌和監製韓三平在當時電影界的口碑也是相當良好。

並且在電影上映之前製作團隊便進行了一系列宣傳,很多宣傳手段在當年都是十分超前。導演陳凱歌的口碑、衆多實力派演員的參演,製作團隊的大肆推廣,使得電影在還未上映時就吊足了觀衆的胃口。

02、上映之後

前面提到這部電影不管是在導演口碑,演員實力,還是在宣傳的力度上,都可以說是爲本片的大賣打下來良好的基礎。

而在電影首映以後,來自各界的反應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電影上映以後,鋪天蓋地的“批評”撲面而來。

導演陳凱歌無奈做出改變,將原本的敘事結構更換,將原本敘事一氣呵成的電影硬生生拆分成了四部分,才順利在院線上映。

可即便做出這麼大的改變,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內地票房也僅僅只有200萬,可以說是慘敗的成績。

二、顛覆原有認知的秦王形象

要說起使本片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便是由李雪健飾演的秦王一角。

秦王在影片一開頭,便出現在了鏡頭中。秦王嬴政作爲統一六國平息戰亂的“千古第一帝”,更是在一統天下之後,做出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宣佈郡縣制”等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上傳統歷史的教育,使得在中國人心中的秦始皇形象,一直保持爲高大威猛,英明神武的偉岸形象。

但飾演秦王一角的李雪健,身材瘦弱,身高也不算高大,在本片中的扮相除狠厲以外,多了一絲陰鬱感。在影片上映初期甚至有人將這一形象評爲“猥瑣”。

但正是因爲這一形象上的突破,才更體現了陳凱歌導演在當時對這段歷史不一樣的理解。也在本片一開頭就點明瞭本片的定位: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歷史電影,或者說,它只是導演心中的一部電影,並不是歷史本身。

拋開爭議的一面,李雪健的表演也是本片一大亮點,有網友評論:李雪健演秦王是陳凱歌做過的最對的事。

三、龐大複雜的敘事結構

本片在敘事上,光主線就有兩條,分支更是複雜。這也是當初影片險些不能上映的原因之一,現在爲大家一一解讀。

首先是秦王宮線:

01、嫪毐與母后

在影片要起到推動劇情的關鍵作用的第一部分,導演選用了一個在正史中並不起眼,但是本片來說又十分重要的支線劇情,嫪毐與母后。

影片一開始就點明瞭二人有染,在嫪毐與秦王探討如何識馬時,秦王讓其騎馬,嫪毐卻以恐高爲由拒絕。

但秦王以嬉戲打鬧爲由,將他抱上懸於宮殿之間的一塊木板上,嫪毐意識到自己已身處險境,便大喊“大王說幾就是幾。”

秦王聽完便大笑離開,嫪毐立刻恢復趾高氣昂的姿態,從容的走下木板。這種近乎自負的心態,也爲他最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這條分支的高潮部分,便是嫪毐起兵造反衝入皇宮中,被秦軍包圍。嫪毐妄圖對秦王道德綁架。

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秦王的狠辣,最後他的手下被全部屠殺,事後秦王更是果斷殺掉了嫪毐與母后的孩子,以絕後患。

這條分支將秦王果斷狠辣的性格展露無疑,但這種性格是王者所必備的。

02、呂不韋

呂不韋一角在影片中存在感不高,陳凱歌導演當年一直尋找不到合適的角色,便索性親自上陣,憑藉自己對角色的高度理解,將這一人物深深烙印在了觀衆腦中。

陳凱歌對劇情的設計,明明白白的告訴觀衆,呂不韋是秦王的父親,雖不知是否符合歷史事實,但這個設定,卻又展現出了秦王人性,隱忍的一面。

呂不韋在秦王平定嫪毐造反後,看到嬴政已是秦王,秦國蒸蒸日上,統一六國指日可待。

他追求一生的心願已經達成,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並且自己是秦王父親的身份會對兒子造成影響,他甘願受死,讓兒子走上更高的位置。

此時的秦王,卻開始猶豫。一方面在秦王宮中,殺了呂不韋,自己就無後顧之憂。但另一方面,身爲人子,怎可做出弒父的事情。

呂不韋戲份雖然不多,但在全篇表現秦王殘暴的背景下,將秦王的人性與矛盾,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然後是抗秦刺秦線

01、趙姬

秦王爲了順理成章攻打燕國,便與趙姬商量計策,讓趙姬深入燕國說服太子丹刺秦,從而好攻打燕國。

在秦王與趙姬商量好計策後,太子丹很快中計,將趙姬帶回燕國。

原本計劃在如期進行,但因秦王攻打趙國,將趙國屠戮殆盡的做法,所表現出的狠辣,使趙姬改變想法,徹底投向抗秦陣營。

02荊軻

荊軻作爲本片的另一名主角,出場卻是在影片的後半部分。

剛出場的荊軻在接到刺殺鑄劍師一家,卻被鑄劍師家中盲女寧死不屈的精神震撼,決定不再殺人。

後因在燕國爲了救下一名偷竊食物的孩子,意外殺死店老闆,索性被趙姬與太子丹搭救。但被救回的荊軻仍然不願再殺人,盲女對他造成的影響太大了。

荊軻同意刺殺秦王的原因,與趙姬相同,在秦王將趙國滅國後,因不滿秦王的殘暴,便決定參與刺秦計劃。

03、荊軻刺秦

這段劇情作爲本片的重頭戲,在當年更是爭議不斷。

荊軻前往秦宮,隨行的便是燕國勇士秦舞陽,影片對秦舞陽的刻畫,採用的便是《史記》中的記載,在整個刺殺過程中表現的異常恐懼。

正是秦舞陽這樣的表現,才襯托出來荊軻的冷靜與智慧。在面見秦王的過程中,荊軻用各種瘋癲的表現,成功矇混過關,接近秦王。

但荊軻連刺幾刀都未能刺中,最終被秦王反殺,自此,刺秦計劃宣告失敗。

四、生不逢時的史詩級大片

像這樣劇情敘事複雜,場面宏大的影片,的確不是一般的導演能夠駕馭的。更難得的是本片對於人物的塑造,陳凱歌導演並沒有死守歷史上的記載,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荊軻刺秦王》是一部充滿矛盾的電影,一方面極高的創作水準和燒腦的敘事結構,放在如今,仍是影視中不可多得的神作。

另一方面本片在當時的評價並不高,直到多年以後才逐漸被觀衆所接受。雖然一部作品有爭議屬於正常,但很少像《荊軻刺秦王》一樣,在上映初期呈現一邊倒的趨勢,時隔多年卻被譽爲神作。

拋開電影本身不談,就只是這樣的口碑跨度,就足以給影片蒙上一層傳奇色彩。(撰文:mxh_)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