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京街頭,少了枝葉繁茂的綠樹花草做點綴,不免略顯蕭瑟。可走進位於朝外南大街附近的化家衚衕,路兩側花箱中一簇簇中心是紫色、淡黃色,底部幾層是綠色的闊葉植物,爲單調的街景增添了幾分生機。

“這其實就是紫白菜,我們希望這條小巷一年四季都有優美的環境,但是普通的花卉在冬天就養不了了,紫白菜不僅能過冬,還有紫色、綠色做點綴,比較適合種植。”見記者疑惑,朝外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利傑笑着解釋。他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化家衚衕寬敞整潔,三年多以前,這裏還是另一番景象。

整治前照片

化家衚衕成路於清代,是朝陽區現在僅存的兩條在歷史上以姓氏命名的衚衕。長170米、寬6米的衚衕中有一所學校、三棟民居、兩座餐館,以前,這裏私搭亂建、開牆打洞、堆物堆料現象十分嚴重,衚衕北口的自行車存車棚、小賣部讓原本就不寬敞的衚衕更加擁擠,“以前這條衚衕最明顯的特點,三多三亂,小廣告多、堆物堆料多、亂停車多,架空線亂、秩序亂、環境亂。”王利傑說,2017年底,化家衚衕列入朝陽區背街小巷改造任務,圍繞道路改造、拆除違法建設、開牆打洞封堵、新建綠化、圍牆改造提升、架空線梳理等內容,整治提升後的化家衚衕達到了背街小巷“十無”標準。“環境一下就變了,感覺路寬敞了,亮堂了,你要是春天來,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小情侶在這兒拍婚紗照呢。”家住附近的劉女士對這樣的轉變感到十分高興。

整治後照片

“整個改造過程,我們完全遵循和居民共商共治的原則,衚衕到底打造成什麼樣,充分尊重居民代表和商戶的意見。”王利傑介紹,路面平整、封堵開牆打洞等“硬件”改造完成後,整治提升並沒有結束,街道辦事處建立起城管、城建、綠化、保潔、駐區社會單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精細化管理體系,參考整合居民意見,將衚衕兩側打造成風格統一的新中式牆面,重新鋪裝道路,並將衚衕內建築圍牆更換爲仿灰磚真石漆,還設置了近百個花箱花籃和兼具照明與裝飾功能的復古街燈,將化家衚衕打造爲彰顯地域文化的亮點街巷。

王利傑告訴記者,隨着新一輪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計劃的啓動,化家衚衕被列入“精治”類提升序列。朝外街道正通過街巷長、小巷管家、社區志願者三級管理體系,圍繞“衛生死角、無主垃圾、小廣告”等問題,開展不定期“循環式”暗查,實現垃圾清理不隔夜、小廣告隨出現隨清理,逐漸實現環境整治常態化、精細化,將現有成果長期鞏固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