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間,武安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爲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實扶貧政策,大力推動產業幫扶,實施“企業+鄉鎮”對口幫扶、幹部“一對一”等幫扶措施,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大早,武安鎮東洺遠村村民劉東海就已經在自家大棚裏忙了起來。由於身體殘疾、收入困難,劉東海在2015年被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武安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2018年,劉東海申請了扶貧小額貸款,建成了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蘑菇大棚。2019年,他又添置了生產設備,蘑菇的產量也翻了番。蘑菇獲得了豐收,幫扶人員又開始幫着劉東海找銷路,組織團購活動。劉東海女兒也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助下,順利讀完初中、高中,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一系列精準有力的幫扶,加上劉東海自己勤勞的雙手,讓這個小家庭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兒。

武安市武安鎮東洺遠村村民 劉東海:

建這兩座大棚以後,蘑菇的產量和原來相比能翻一倍,我一年下來能掙兩萬多元。咱收入也穩定了,以後全靠自己了,一定加油好好幹,把日子過紅火起來,不辜負黨的脫貧政策。

這是武安推進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的一個縮影。全市自2015年開始識別建檔立卡貧困,當時貧困發生率爲2.6%。“十三五”期間,武安把脫貧攻堅擺上戰略要位,圍繞“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注重從頂層設計、機構設置、資金保障、工作推動等方面入手,整合一切黨政資源力量向脫貧攻堅傾斜,形成市、鄉、村三級幹部抓扶貧的濃厚氛圍和良好機制。

在中央和省、市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市上下頑強拼搏下,脫貧攻堅的步伐越來越實。2017年脫貧2061戶4561人,2018年脫貧1503戶3529人,2019年脫貧1402戶3514人。截至2020年10月底,武安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01戶7901人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攻堅克難、多策並舉,打好收官之戰

2016年開始,武安逐年整合增加各級財政投入資金到扶貧產業發展當中,累計達1.21億元,不斷加大產業項目多重覆蓋力度,讓每個貧困羣衆每年都能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安排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

武安市馬家莊鄉韓馬村村民 孟有祥:

由於身體原因,村上給我安排公益性崗位。現在,村上種植了連翹、花椒經濟林,有收成以後,還能增加我的一些收入,還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在實施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兜底扶貧等政策的同時,武安市還探索實行了“企業+鄉鎮”的對口幫扶模式,推動規模企業開展幫扶行動,爲貧困羣衆提供扶貧公益崗位,每人每月補貼300至500元。截至目前,全市企業提供幫扶資金到賬達1289.63萬元,扶貧公益性崗位上崗1048戶1060人,多數貧困人口變身爲“工薪族”。

武安市陽邑鎮北叢井村村民 田東貴:

感謝陽邑鎮和普陽鋼廠給我提供了公益性崗位,使我的家庭有了基本性的保障。

除了提供扶貧公益崗位工資,企業還通過優先安排就業、實行特困救助、幫助改善住房、包銷農副產品、打造扶貧項目、企業幹部包聯等多種方式開展幫扶。

行穩致遠、振興鄉村,同赴幸福小康

據悉,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各鄉鎮積極探索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扶貧,帶領貧困羣衆由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不斷激發貧困羣衆脫貧內生動力。徘徊鎮通過打造“萬畝花椒基地”,用小花椒撬動扶貧大產業,加快貧困羣衆脫貧步伐。

武安市徘徊鎮西峧村村民、孫有科:

身體不能幹重活,村裏安排公益性崗位,又種花椒還能有個收入。

5年來,武安市脫貧成效集中顯現,廣大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危房改造任務全部完成;醫療保障應保盡保,就醫負擔得到極大緩解;全市無一例因貧輟學學生;貧困戶安全飲水達標率100%。同時,更多的貧困羣衆與全市人民一道,完成了廁所改造、冬季清潔取暖、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脫了貧,而且有了更高質量的生活,與全市人民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