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家。”11月30日,在柳鐵中心醫院消化內科,躺在病牀上的老鄧用白話反覆跟記者說。這名年約八旬的老人,在柳州市柳東新區雒容鎮東塘村打工、流浪約40年。一個多月前,在山上搭棚住的他病重,幸得村民曾慶纔等人送飯照顧,後被救助站接到醫院救治。

11月30日,躺在病牀上的老鄧。醫生說,經過治療,老人狀態比剛入院時好了很多。 今報記者石紅星 攝

壯年時常幫村民幹活

由於很難聽得懂老鄧的白話,12月1日記者來到東塘村,想從村民那裏瞭解他的經歷。

在東塘村桐林屯村民曾慶才的小賣部門外,幾名村民正坐在門口閒聊。“老鄧現在怎麼樣?”得知記者來意,大家無不關切地問。

58歲的曾慶才介紹,他十幾歲的時候,老鄧就已經在他們村打工了。老鄧沒有文化,名字具體怎麼寫他們並不清楚,只知發音叫“鄧日寶”。他自稱家在藤縣太平鎮,沒有成家也沒有子女,有一個妹妹嫁在外省,早已沒了聯繫。村民從未見他回過家,也沒見家裏有人來找過他。

幾十年來,老鄧就在東塘村一帶打工,幫村民耙田、插秧、收穀子,什麼農活都做。他爲什麼只在這個村打工?原來,這個村的村民很多是從藤縣等地遷來的,會講白話,而老鄧也只會講白話。

曾慶才說,幫村民幹活的時候,老鄧很主動積極,也不計較工錢,家主給多少他拿多少;若是關係好熟識的村民,農忙時他會主動來幫忙,連工錢也不收。青壯年還能賺錢的時候,他經常主動買菜買酒到熟識的村民家裏去喫,因此人緣還不錯。

由於上了年紀,十多年前,村民就不太敢請老鄧幹活了。於是他到鹿寨縣平山鎮一帶養了幾年蜂。三四年前被人騙了幾萬元後,又回到村裏。

老了病了村民給他送喫穿

“以前老鄧住在村裏的一些空房子裏。”曾慶才說,也曾住在村民養鴨場的棚子裏,居無定所。一兩年前,老鄧在距桐林屯約兩公里遠的山上搭了一個茅棚居住。

身上的錢被騙走,加上年紀大了,回到村裏的老鄧已無法自食其力。食物喫完後,他就來曾慶才的小賣部拿。“主要拿米、麪條、麪包、餅、油等喫的,已經好幾年了。”曾慶才表示,老鄧每次都是自己直接到貨架上拿東西,因爲小賣部不賣米,老人就自己去他家米缸舀米。而曾慶才從來不記賬。

曾慶才(後面左一)和另外三名村民,一起用被子當擔架,把老鄧從山上抬下來。救助站供圖

“畢竟算得上是朋友了嘛,他又無兒無女的,看着確實可憐,何況他以前還幫我做過農活。”曾慶才說,其實老鄧並不喜歡欠別人東西,以前還能賺錢的時候,到店裏買東西從不欠賬;現在畢竟老了,只能靠他們這些熟識的村民幫襯了。除了他家,老鄧也到其他熟識的村民家裏去討要過食物,大家能幫就幫,有的還送衣服、被子等衣物。

一個多月前,有村民上山打草,發現老鄧病倒了,就打電話告訴了曾慶才。曾這纔想起,難怪老鄧有一陣子沒來小賣部拿東西了。

曾慶纔打了個紅包,拿了十多斤米、菜等東西去看望老鄧,發現老人病得不輕,腳腫潰爛,無法自己煮飯。曾慶纔想請醫生去給他看病,但老人不讓,買藥給他也不喫。曾只好從家裏把飯菜煮好送到山上給他,由於山上不通車,送一次飯來回要一個小時。就這樣送了一個多月。

其他村民知道後,有的給錢讓曾慶纔買東西一起送去給老鄧。東塘村衝口屯村民龍金明也給老人送了一兩次飯。

政府送醫覈查身份以助其回家

因爲感覺自己病得很重,老鄧便讓曾慶纔想辦法把自己送回老家,落葉歸根。

曾慶才於是找來幾個以前跟老鄧來往較多的村民商量,大家決定每家出幾百元,開車送老人回藤縣。不過他們想到,老鄧無兒無女,把他送回去,那麼誰照顧他?經過商議,曾慶才撥打了柳州市救助站電話求助。

“接到村民求助電話後,11月23日我和一名同事開了一輛救助車進村。”救助站流動科工作人員李豐介紹,他們跟隨曾慶才爬山來到老鄧的茅棚,發現老人無法行走。曾慶才叫來3名村民,拿來一牀被子,讓老人躺在被子上,4人各抓一個被角將老人從山上抬下來,送上救助車。

回到站裏後,救助站工作人員給他洗漱乾淨,換上衣服,送到柳鐵中心醫院去檢查和住院治療。

11月30日,醫生介紹,剛入院時老人全身浮腫,雙腳趾細菌性感染並有滲液。檢查發現其患了肝硬化,有腹水和炎症,蛋白也低。他們做了消炎消腫利尿治療,也給他補了蛋白。目前身上水腫已消了不少,狀態比剛入院時好多了。

老鄧身份證多年前就遺失了,又不會寫字,雖然他自稱系藤縣太平鎮石夏村人,但救助站通過警方按照同音字覈查過多個可能的名字,均未果,通過梧州市救助站詢問村裏面的一些人,對方也表示沒聽說村裏有這樣一個人。

“警方的系統查不出來有可能是相應信息不夠精準;村民說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可能被問到的村民是青壯年,他們當然不認識一個已經外出約40年的老人。”救助站副站長徐立波分析表示,他們將通過多種渠道對老人的身份信息繼續進行深入細緻的核查,儘快查清其身份,滿足其回家的願望。

12月1日記者在東塘村採訪時,當得知老鄧被救助站送往醫院治療,精神狀態也大爲改善後,曾慶才很爲老人高興,他說希望政府能幫老鄧早日回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