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鄉水竹蓬 美麗新農村

頒獎詞

20年前,你如一首嘹亮的山歌,從1100多米的竹蓬尖飄然落下,如一顆文明的種子,在美麗的琅峯山下生根、發芽;如今的你,猶如一朵盛開的鳳凰花,在白沙溪畔傳承開花、結果。

一個村落,多個民族,團結得像石榴籽一樣,一起奮鬥,一起圓夢,奮鬥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婺城區琅琊鎮水竹蓬村是一個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村,原居住在婺城區沙畈鄉境內,海拔高度1175米的竹蓬尖旁,距金華城區約70公里。1999年5月,實施下山脫貧。

水竹蓬村也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畲族村之一,位於琅琊集鎮西邊1.5公里,距金華城區22公里,由原水竹蓬村和花塢村合併而成。全村現有居民76戶,共242人,有漢族、畲族、布依族等民族,其中畲族共有87人,佔總人口的36%。全村有山林面積5100畝(全部在水竹蓬老村),耕地面積40畝,水塘面積103畝。2019年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

水竹蓬村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居住環境優美,有着濃厚的畲族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先後獲得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小康示範村、省級特色村寨小康村、市級生態村等榮譽。2019年,獲評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今年11月,水竹蓬村榮膺全國文明村。

昔日深山泥瓦屋 今日平原新樓房

今年是水竹蓬村異地搬遷下山脫貧20週年。2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先後投入資金120多萬元,開展以農村“小五化”爲主的村莊整治,對村內道路進行硬化,建成辦公大樓,安裝了自來水,生活污水統一處理;人行道和休閒廣場進行綠化,全村綠化率達到40%以上;開展垃圾分類,村民的居住環境、生產生活和文化文明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我們村是婺城區第一批實行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行政村,村裏沒有通公路,村民要買一擔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來。”水竹蓬村黨支部書記說,當時村裏是“無糧田、無通訊、無電、無公路、無學校”的“五無”村,“小孩上學難、年輕人娶媳婦難、生病看醫難”。

1999年5月,當時的金華縣主要領導在調研水竹蓬村現狀後,明確水竹蓬村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思路,並召集有關部門籌措資金80多萬元,從東方紅林場徵地100畝。至2000年底,水竹蓬村完成43幢新樓房建設,一幢幢規劃排列整齊的新房拔地而立,村民們住進新樓房,圓了下山夢。

近年來,水竹蓬村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推進文明村創建,在完成村入口牌樓、村民休閒廣場、長廊、涼亭、畲族特色文化牆繪、村內綠化改造、村周邊特色圍牆等項目建設的同時,通過開展“好妯娌”“好婆媳”等評比活動和“善美講堂”等教育活動,弘揚優良傳統道德文化,提升文明創建成果。 村裏現已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打通宣傳羣衆、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

辦起民俗文化風情節

建設文明美麗新農村

村民下山夢圓了,但建設美麗家園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沒有停歇。在上級支持下,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水竹蓬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結合本村實際,開展“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衛生潔化、外牆粉刷”爲主要內容的“小五化”建設。

水竹蓬村還十分重視民族特色文化建設,組建一支民族舞蹈表演隊伍,豐富了民族特色文化生活。如今,走進水竹蓬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美麗綻放”,畲族風情休閒特色長廊、涼亭、辦公大樓和休閒廣場,新硬化的村道寬敞整潔,房前屋後綠化鬱鬱蔥蔥,一種現代而淳樸的氣息撲面而來;乾淨整潔的村貌、粗獷豪邁的彩繪,展示着畲族羣衆勤勞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水竹蓬村也先後被評爲金華市生態村、金華市文明村、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小康示範村。2017年,水竹蓬村被評爲省級文明村鎮。

在抓好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村民們自力更生,勤勞致富。蘭根清是一位養蜂專業戶,目前養殖着200多箱蜜蜂,一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最令蘭根清自豪的是,他們4個兄弟姐妹,家家戶戶都培養出了大學生。“我女兒大學畢業後當了教師,外甥、外甥女都是大學生,現在也有了工作。”蘭根清一臉的自豪。他說,80多歲的母親,在村裏辦起的居家養老中心,不用花一分錢,就能喫上熱飯菜,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去年,爲進一步打響民族風情村的品牌,水竹蓬村承辦了首屆畲族文化風情節。村裏組建的畲族舞蹈隊跳起了舞蹈《畲山村》,還有畲族斷頭龍表演、畲族對歌等10餘個節目,引得遊客和前來觀看的村民陣陣掌聲。大家還通過攔路酒、竹竿舞、請茶歌、農產品體驗、手工藝體驗等項目,讓遊客 觀畲族歌舞,賞畲族非遺,品畲鄉美食,感受着濃厚的畲族文化氣息。

“好多年沒這麼開心了,真好看。”72歲的畲族村民藍菜花與漢族丈夫結婚已有55年,文化節舉辦的當天,她穿着畲族的民族服裝,牽着丈夫的手,第一次唱起了美麗的山歌。

目前,水竹蓬村還規劃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利用畲族未開發的舊址,結合新村畲族特色,建設一個集旅遊觀光、餐飲住宿、自娛自樂爲一體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生態旅遊線路。“堅持以畲族文化爲主線,繼承發揚畲族舞蹈、畲族傳統服飾、婚俗、飲食、工藝、崇鳳文化等珍貴習俗文化。”水竹蓬村黨支部書記藍壽林介紹,同時,做好畲族高山茶葉、蜂蜜、紅豆杉等農業特色產業的種植,並加大特色產業宣傳,讓文旅產業拓寬農副產品的銷售,實現強村富民。

小布短評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20年前,水竹蓬村處在海拔1100多米的深山裏,是典型的畲族聚居貧困村,村民世代居住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夯土房中,與深山古樹相伴260多年。

2000年,水竹蓬村整村異地搬遷全部完成。從此,走出大山的畲族羣衆和其他民族的羣衆一起,團結友愛,努力奮鬥,先後完成了美麗鄉村、特色村寨、小康示範村、生態文明村的建設,譜寫了一曲民族大團結,齊心奔小康的奮鬥歡歌。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全面開啓“十四五”新徵程,全面奔小康,奮鬥圓夢想的道路上,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幹好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的美好生活藍圖一定會變爲現實,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來源|金華日報 金華新聞客戶端

作者|孫武斌 吳潮宏

編輯|胡越

校對|張瓊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