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小房子

如果說2019年有那部劇火了半邊天,那就不得不提《陳情令》,而這部劇中,肖戰和王一博成了最佳CP。

我有一個非常佛系的朋友,曾經是不談戀愛,不追星,因爲追了這部劇,瘋狂的喜歡上了這兩個明星。

現在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給偶像打榜,那種瘋狂,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直到我看了《這就是街舞3》,以爲王一博之所以能當上導師是因爲他太紅了,但後來才發現他在街舞方面,是真正的實力派。

作爲一個媽媽,我下意識地想知道王一博的父母是怎樣培養他的,他又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熱愛,併爲之堅持的。

此前,我看過一個節目《你說的都不對》,就類似於一個辯論節目,其中有一期的辯題是: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是正確的教育觀嗎?

兩位辯手分別是,考研名師張雪峯老師和經濟學家殷儲老師。對,後者就是最近懟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演講的那位老師,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

張雪峯老師認爲: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孩子,不用攀比,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出發。即便是孩子選了冷門專業,他也會接受。他希望自己當下的投入,能夠換來的是孩子的快樂。

殷儲老師認爲:他認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報輔導班什麼的要根據家庭狀況來決定,孩子的未來,要靠父母來規劃才更安全。

當然有人贊同張雪峯老師,也有人站殷儲老師。

但從王一博的採訪中,我們能夠看出,他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爲父母已經幫他籌劃好了未來,他小時候是對什麼感興趣,就去體驗什麼,就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會被父母責罵。

他說自己小時候學過街舞,吉他,素描、國畫、蠟筆畫,學一段時間,就放那了。

不得不說,孩子就是這樣,對什麼都感興趣,一開始只是體驗和感知,只有試了,他才知道自己對這件事有沒有感覺。

但很多父母給孩子報班的前提是,這個能不能促進學習,這個對未來高考有沒有什麼幫助,對將來就業有沒有好處。

實用主義的思考方式,雖然沒有什麼錯,但卻抹殺了孩子好奇的天性。

王一博小時候體驗了很多興趣班,街舞就是他的熱愛之一。

小時候,他因爲有心肌炎,患這種病並不適合做劇烈運動,但他熱愛呀,就會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我們時常有一種誤區,認爲只要堅持到底,就贏了。但倘若內心對所做的事情,沒有絲毫的熱愛,那種呲牙咧嘴的堅持,肯定難以持久。

畢竟,現在和我們父母曾經的時代已經不同了,我們更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那麼苦,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能夠賺到錢。

爲了能夠跳街舞,王一博開始配合醫生治療心肌炎,每天要打八瓶吊針,治療一段時間後,他又重新開始學跳舞。

暑假期間,他能從下午一點,一直跳到晚上9點,根本不嫌累。

當然,我們不一定都有王一博家的財力,但多數家庭,帶孩子體驗各種興趣班,讓他們選出一個或兩個自己想堅持的事情,這樣的條件還是具備的。

王一博在採訪中多次感謝自己的家人:

心理學家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中說:專注力的基礎源頭是內心穩定地住着愛自己的人。

王一博之所以能夠有現在的這些成就,跟父母穩定的支持和愛,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王一博14歲的時候,參加全國的街舞大賽被選中,被送到韓國做練習生,對練習生有了解的都知道,很苦,但他堅持下來了。

18歲就作爲UNIQ的成員之一,正式出道了。

一個初中的孩子,他的父母真的就這樣,放孩子出去了。在很多人眼中,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吧。

畢竟很多初中的孩子,父母還要接送呢。

孩子的發展,其實需要空間和時間,父母倘若一直在身邊指指點點,他們就無法真正深入地探索。

李雪老師說,她童年並不幸福,但有一件事很好,就是爸媽不管她地學習,她學習的時候,沒人打擾她,她自己探索着,慢慢的有了快速掌事物邏輯的能力。

這裏就給父母提了一個要求,倘若孩子在研究某個東西,深夜玩樂高,或是聚精會神的看着書,不要打擾他們,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專注時間。

正如尹建莉所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