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雲在進行植物調查

黃桂雲檢查珍稀植物組培苗生長情況

黃桂雲野外科考

黃桂雲對培育的紅豆杉整形修剪

湖北宜昌三峽壩區,這裏不僅有着雄偉壯觀的三峽工程和景色宜人的高峽平湖,還有一個神祕的“植物王國”,裏面住着大量的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它們見證和記錄着三峽地區億萬年來的地理、氣候和環境信息。

在這個“植物王國”的背後,有一名辛勤的“園丁”,她就是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雲。

日前,黃桂雲上榜2-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腳底板走出珍稀植物“活地圖”

1992年,職高畢業後,學習園林花卉專業的黃桂雲應聘到三峽壩區,從事園林綠化工作。黃桂雲做事特別用心,幾年後就成了壩區綠化方面獨當一面的能工巧匠。

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著名的“物種基因庫”,這裏生長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2000年,當得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偉烈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常年在三峽庫區進行野外調查時,黃桂雲主動聯繫,要求加入野外科考工作。她壯着膽子入隊,一有機會就湊到教授跟前請教學習。

“我對植物特別敏感,只要教授講過一遍的植物特性、位置,我總能分毫不差地記憶下來。”黃桂雲說,在此後的十多年裏,她又利用工作閒暇,跟隨科考隊的腳步走遍了三峽庫區,基本摸清了三峽庫區珍稀植物的“家底”。

爲挽救三峽庫區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於2007年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植物所前身),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黃桂雲被任命爲苗圃中心業務負責人。

不畏艱險打造長江“種質資源庫”

要想保護珍稀物種,必須首先找到它們。憑着一雙腳,黃桂雲踏遍了庫區山山水水、溪溝田壑。野外考察,短則十來天,長則數月,在荊棘叢生的深山峽谷中穿梭,睡的是帳篷,啃的是乾糧,喝的是泉水,還要忍受蚊蟲叮咬的痛楚及毒蛇出沒的恐懼。黃桂雲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

一次野外考察中,黃桂雲發現在海拔1000多米的易滑坡山體上,生長着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珙桐。怎麼把這批植物運回來?黃桂雲專程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請教專家,專家直言比“爬天梯”還難。

“一旦發生滑坡,這些植物就會 遭殃,想到這裏我心直疼。”黃桂雲說,無論如何她想試試。爲深入瞭解珙桐的生長習性,引種前,她在峭壁邊紮起了帳篷,每天觀察記錄它們生長的各種指標數據,一住就是一個月。爲確保遷移方案萬無一失,她還爲珙桐量身定製了“分級移植”方案。在黃桂雲的悉心照料下,引種珙桐終於綻放出白鴿般的花朵。

攻堅克難突破珍稀植物技術難題

2014年,三峽集團湖北地區工委在植物所掛牌成立了以科研帶頭人黃桂雲冠名的“創新工作室”,專門進行珍稀植物組培科研攻關,通過對植物“克隆”,實現植物批量繁殖。

搞組培實驗既無經驗,也無人才,黃桂雲咬咬牙自己帶頭上。啃書本、查資料、做實驗,忍着頭悶、噁心等不良反應,在高度密閉的實驗室裏一待就是大半天。

作爲三峽特有瀕危植物,在組培實驗過程中,荷葉鐵線蕨先後遇到了孢子體不增殖、原葉體不分化等技術難題,黃桂雲苦思冥想,借鑑育兒教學抓早期的思路,選取生長旺盛期的孢子進行誘導,終於在試管中獲得了孢子體。面對來之不易的孢子體,她絲毫不敢懈怠,堅持每兩個小時觀察一次,不分白天黑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努力,荷葉鐵線蕨成功誘導出組培苗,相關科研成果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如今,植物所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技術10餘項。

紮根一線打造三峽“綠色環保名片”

珍稀植物引種受季節限制,對於黃桂雲來說,這意味着要和時間賽跑。伴隨三峽庫區水位的變化,沿江兩岸形成了垂直高差近30米的消落帶區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

近年來,黃桂雲帶頭進行的“消落帶 生態恢復研究”,最終把深水區修復植被的選擇鎖定爲“疏花水柏枝”。在黃桂雲和科研人員的不斷攻關下,疏花水柏枝取得了無性繁殖的技術突破,爲消落帶生態修復提供了可能。然而,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消落週期正好與它的生長習性相反,爲了馴化誘導,她又帶領團隊着手疏花水柏枝抗逆性試驗。

2019年初,黃桂雲在一處陡峭山壁上意外發現了鄂西鼠李。該植物全球現僅存兩株,這個重大發現爲長江物種資源保護又立一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目前研究所已初步建成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成功引進一、二級三峽地區保護植物69種、特有珍稀植物1.7萬株,成功打造了三峽集團一張閃亮的“綠色環保名片”。

人物素描

黃桂雲,女,49歲,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她用滿腔熱血和執着堅守,帶領科研團隊遷地保護三峽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保護植物1000餘種2.4萬餘株。在她帶領下,植物所已發展成爲長江流域最大的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種質資源庫和保育基地。

同事眼中的她

和黃桂雲共事多年,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個字“快”“專”“博”。“快”——前幾分鐘還在會議室,電話一接,就到了苗圃基地,疫情暴發時她也是第一時間回到壩區,照看她的植物寶貝。“專”——二十年初心不改,職高畢業的她硬是啃下了組培這塊硬骨頭,要問黃桂雲在哪兒?要麼在實驗室,要麼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博”——虛心求教,遍訪名家,上千種植物科目屬種、生長習性、分佈區域,她都能脫口而出,是三峽珍稀植物領域“活字典”“活地圖”。

——同事李重新

記者手記

野外科考時,腿腳手臂被荊棘劃傷了,黃桂雲用布條一纏接着幹活;被馬蜂蜇傷,就扯把草藥,用嘴一嚼,敷住傷口就繼續趕路……如今,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也許很難想象這樣的場景,但對黃桂雲而言,這就是家常便飯。

爲了引種移栽珙桐,她在峭壁邊紮起帳篷,一住就是一個月;爲了記錄疏花水柏枝試驗數據,她在寒冬裏捲起褲腳,跳入冷水中……有人說黃桂雲這是自討苦喫,何必呢?但黃桂雲不這樣認爲,在她的心裏,這些珍稀植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三峽壩區,一江綠水,兩岸青山。正是因爲有了成百上千個像黃桂雲這樣的“園丁”辛勤地付出、執着地堅守,長江生態修復才越來越好。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情,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