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雜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是緬甸地區的主體民族。而一直以來緬甸也不是什麼統一的國家,尤其是北部緬甸,一直都是土司林立。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爲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

在南明永曆君臣被趕到達緬甸時,緬甸政府還接納過他們。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

一、 清朝前的中緬關係

緬甸和中國這對鄰居,有着非常悠久的外交史。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了關於緬甸的文字記載了,唐朝時期是緬甸第一次向中國進貢的時刻。元朝的時候,蒙古鐵騎攻下了緬甸的北部地區,並在緬北設立了中行省。到了明朝時期,緬甸和明朝則發生了多次衝突。

先是在明朝初年,明軍在與緬甸的軍隊在緬北交戰,明軍戰敗並丟掉了整個緬北地區。而後在嘉靖年間,緬甸東籲王朝又入侵雲南,但被明軍擊退。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東籲王朝建立,緬甸出現了難得的相對統一局面。統一後的緬甸日益強大,一度侵佔了明朝邊境地區,並迫使雲南境內的許多土司臣服於自己。大明朝廷忍無可忍,最終雙方發動了"明緬戰爭"。此戰以緬甸的勝利而告終,至此緬甸再也沒有嚮明朝進過貢。

後來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徘徊在南方的南明永曆帝抗清失敗,無奈之下只有和老對手建立外交關係。後來永曆皇帝爲躲避追殺,只有逃到了緬甸。但是緬甸的東籲王朝,卻將永曆皇帝幽禁了起來。南明軍隊一氣之下開始攻打緬甸。緬甸爲了自保,就索性把南明皇帝交給清軍將領吳三桂。而後吳三桂便將永曆皇帝帶回昆明,並用弓弦,將他活活勒死。至此緬甸和明朝之間的恩怨,纔算徹底結束。二、 先禮後兵?

清朝建立以後,緬甸一方面表示自己想成爲大清的藩屬國,另一方面又遲遲沒有和大清正式建交。不過自從大清建國以來,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東北和西方,所以對於緬甸這種一直打馬虎的南方國家,清朝一時半會兒,也來不及對付。所以一直到乾隆初期,清朝和緬甸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爭鬥。

到乾隆十五年的時候,清朝終於等來了緬甸的第一次進貢,這是自從唐朝滅亡後,緬甸第一次正式向中國進貢。然而好景不長,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緬甸大清正式開戰了。緬軍侵入到清朝雲貴地區,雲貴的地方軍一邊組織抵抗,一邊向朝廷求援。清朝調撥一萬主力增援邊境,很快就擊敗了緬軍並一路推進到緬甸腹地,最後甚至包圍了緬甸的首都。

但在緬軍並不示弱,他們堅守清野,死守不戰,等到清軍糧盡時,突然調撥數萬主力包圍了清軍。統帥明瑞見狀親自率數百八旗兵殿後,清軍包括傷員在內的萬餘官兵安全撤離。只不過負責殿後的明瑞一部,全軍覆沒了。此戰緬甸在佔盡地利人合的情況下和清軍打了個平手,因此緬甸也徹底見識到了清軍的實力,在戰爭結束後緬甸就選擇了和清朝和談了。至此清朝和緬甸,纔算正式進入和平外交階段。

三、 緬甸爲何觀望了大清將近一百年

那麼大清初建國時,緬甸一直對大清採取敷衍的態度,爲何在乾隆十五年突然對大清進貢,又在進貢之後不久和大清開戰了呢?

緬甸之所以一直對大清十分敷衍,原因應該有兩個,首先就是在觀望,他想看看大清能不能長久。清朝在建國之初,雖然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軍",但是清朝的統治並不穩定。西北有準格爾勢力威脅,南方有臺灣鄭氏一門,對內有反清復明的勢力以及吳三桂等三藩。雖然清朝最後把他們都消滅了,但是在清初那樣一個複雜的環境下,真的不好說誰能笑到最後。因此作爲緬甸,還是採取了觀望態度的好。

其次就是此時的緬甸本身畢竟穩定,所以他不願意莫名其妙的去認清朝做老大。

最開始的緬甸雖然是個土司林立的國家,但是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緬甸就實現了相對的統一,還建立了東籲王朝,並且將東南亞的幾個小國都收入到了自己的麾下。所謂無利不起早,這種情況下的緬甸怎麼可能上門去求清朝做自己的老大呢?加上此時的清朝,都把國內的主力軍部署留在了東北和西邊,所以緬甸和清朝就一直在和平中對峙着,雙方既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嚴重的摩擦。四、 左右兩國關係的商人

到了乾隆年間,緬甸之所以對清朝選擇先進貢再開戰,並非是要先禮後兵,一方面是此時的大清的統治地位已經徹底穩定了,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緬甸的國王,被一些清緬邊境的一個商人套路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套路緬甸王的商人到底是誰呢?

緬甸雖然早已統一,但是緬甸內部的土司和一些礦主的勢力仍然很強大。而這些人是最想看到緬甸和大清能實現徹底和平的,特別是銀礦主,因爲只有這樣他們的商品纔會有更多的人去購買。而吳尚賢就是乾隆時期,清緬邊境一代最大的銀礦主。

吳尚賢雖然已經富可敵國了,但他深知自己的銀礦事業要想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就必須讓大清和緬甸兩國保持長期的和平。反之如果兩國開戰,自己就是最大的輸家。但是一百多年了,大清和緬甸始終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就讓吳尚賢很頭疼,於是他就準備以一己之力,促成兩國和平。

吳尚賢這個人確實敢想敢做,乾隆十四年他僱傭了一直一千多人的隊伍,假冒清朝的使臣,赴緬甸向緬甸王進貢結好。見到緬甸王后,吳尚賢的態度十分誠懇,讓緬甸王也感受到了"清朝"的友好。於是在第二年,緬甸便向大清進貢了大象和金銀等禮物。兩國至此,算是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只是這其樂融融的背後,不過是吳尚賢爲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利用兩國語言不通的空子導演的一出好戲。

可惜事與願違,這次清緬兩國剛剛建立外交關係後不久,緬甸的東籲王朝就被貢榜王朝所滅。而貢榜王朝建國之後,對外也從不承認這次朝貢,清緬關係迅速惡化,直到最後發生清緬戰爭。

而清緬戰爭雖然只打了個平手,但是相對來說緬甸損失的更大。緬甸的復國暹羅,趁着兩個交戰走出了緬甸的控制宣佈了獨立,緬甸東南亞霸主的地位也不復存在。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緬甸只有再次向清朝進貢,承認自己是清朝的藩屬國。

總結:

總之,清朝初建國時,由於統治尚不穩定,所以作爲鄰國的緬甸一直採取着觀望的態度。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大清統治已經徹底穩定,加上吳尚賢的巧妙涉及,最終使大清和緬甸建交。只是好景不長,清緬建交後不久,緬甸的東籲王朝就被貢榜王朝所滅,新興的貢榜王朝直接同大清開戰,最終導致兩敗俱傷。戰後緬甸正式與大清建交,成爲了大清的藩屬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