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晚間,廈門。

在此舉行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大會上,已90歲高齡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趙煥章,獲得了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表彰。

在趙煥章導演的藝術生涯裏,他總是將電影鏡頭伸入到農村、田間地頭,善於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他曾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爲中國農村的電影留下了里程碑式的電影作品,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佳作,總會讓觀衆在笑聲中獲得最深沉的感動,於家長裏短中體味人生,將平淡的事用他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表達得頗有情致。

他在頒獎現場動情地說,中國電影要拍出最樸實的平凡之美,需要“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百姓”,如是便能更上一層樓。

藉此向他深表祝賀,並由此回憶起27年前赴無錫拍攝電視連續劇《雨後荷花村》時的諸多往事。

趙煥章

自1994年應邀去無錫參加趙煥章導演的電視連續劇《雨後荷花村》拍攝後,便各忙其事,一晃10餘年。後來得悉他腿有不適,行走不便,便即前往探望。

見面方知,趙導演確實是位大忙人,自他離休起就未曾停止過執導影視片的拍攝工作,單單是有關農村題材的影視片,就有《沂蒙山人》《白天鵝的故事》《嬸子》《鄉親》《十品官吳山羊》等。若不是自己腿腳不便以及老伴患病需要照顧,無疑他會繼續自己所熱愛的影視導演工作,特別是農村題材的影視劇拍攝。

本文作者和趙煥章導演在無錫拍攝電視連續劇《雨後荷花村》現場

銀幕上下感慨多

歲月蹉跎,從22歲走上藝術之路來到上海電影製片廠算起,如今90歲高齡的趙煥章已經從影55年了。作爲他的助手向他學習,從影片籌備階段、現場拍攝,到後期製作,獲益匪淺,終身受益。曾參加過1963年影片《水手長的故事》的拍攝,至今已過去了50多年,許多有關發生在趙導身邊難忘的故事已很不清晰,爲書寫此文只得不斷敲打記憶的門窗。

趙導尤其喜愛擅長拍攝農村的影視片,如:1981年,一部農村題材喜劇電影《喜盈門》紅遍全國。在1980年代,他拍攝了膾炙人口的農村三部曲。家喻戶曉的《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獲得了不少獎項。發行公司的人說,當年《喜盈門》所印的拷貝是最多的,創國產故事片發行數量最高紀錄,35(mm)、16(mm)、8.75(mm)三種拷貝共4212個。該影片受歡迎的程度,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當年由於印製的拷貝很多,村寨裏有人家結婚、娶親、做壽什麼的,都要把影片拿出來放一放。趙煥章說,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觀衆的喜愛,那說明我們的勞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那便是最大的幸福。

談到這裏,我想起當年影片《咱們的牛百歲》去山東試映時,曾經有五千多個老鄉,頂風冒雪前來觀看,樹杈上、牆頭上、草垛上等等都站着、坐着觀衆,不少遙居遠處他鄉,聞訊趕來的農民觀衆,擠不進已經坐滿了五千多位鄉親的觀衆席,但又不肯放棄這個難得的良機,無奈只能席地坐在抖動的銀幕後面津津有味地欣賞。生活初步得到改善的莊稼人對精神生活如飢似渴很是迫切,當時的放映場面煞是動人。放片時全場轟動竟達200多次,可謂是盛況空前。

回憶往事,趙導笑呵呵地說,當時他就在場。他說春節前的這段日子在山東已經是相當冷了。鄉下沒有容得下那麼多觀衆的電影院,只能露天放映,放映時間也只能安排在晚上,而且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他還記得,當他們一行進場時,會場上已經是坐無虛“席”了,村幹部在銀幕前給他們留了一點位子:擺上一條凳子。雖說有幹部在前面奮力開路,但還是很不容易擠進去。儘管條件差、天寒地凍、凜冽的朔風刺骨,但觀衆熱情始終不減,場面煞是動人。

影片《咱們的牛百歲》獲得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和第七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他還告訴我,影片《喜盈門》有一次下鄉答謝放映的時候,其情景更是感人至深。那個場面至今他還記憶猶新,那時正值春末夏初時節,也是到影片拍攝現場的那個鄉下去放片,同樣是露天。他印象挺深,當時天氣陰晦,銀幕早已張掛停當,大批老鄉觀衆也已經通知完畢。面對此等莫測的天氣,村幹部氣喘吁吁地跑來焦急地詢問:“天上這大片烏雲已經上來了,影片是放,還是不放?”村黨支部書記堅定地回答:“爲什麼不放?這麼大好的機會,放,照常放、照常放!”趙導和老鄉們就坐在放映機前面看片,放了一半果然天不作美,雨絲飄飄灑灑下將起來,即便如此,銀幕前後依舊是人山人海。

幸運的是,有的老鄉想得周到,事先帶了塊塑料布,於是幾個人便合披一塊權作遮雨棚。有人便連忙撐起雨傘,然而雨傘尚未撐足,當即便遭到後面席地而坐鄉親們的一片抗議聲。趙導一行也沒帶什麼雨具,現場放映時晶瑩剔透的雨簾不息地斜灑在放映機射出的光束上,致使銀幕上的影像朦朧得“如詩若夢”。即使如此,現場竟是很少有人打傘,更無一人中途退場。數千名熱情的觀衆於風雨中堅持看片將近有40多分鐘之久,親臨此等動人場面的趙導怎不熱淚盈眶?

是啊,作爲該片的導演,面對此等感人至深的情景,一股股強烈的創作慾望在他的胸中湧動。他難以自己,同億萬農民兄弟難以割捨的感情,潮水般在他心中升騰奔湧。他暗下決心要以畢生的精力爲農村小人物畫像,爲終身辛勞耕作的人們歌唱……他喃喃自語,不覺間一股熱淚湧出他的眼角。

影片《喜盈門》獲得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榮譽獎和第5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繼影片《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獲優秀、最佳故事片之後不久,影片《咱們的退伍兵》又獲得1985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第9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以上三部影片被人們讚譽爲趙導膾炙人口的“農村三部曲”。

不是伯樂,勝似伯樂

好多年前便聽說趙導對全國不少業餘作者尤其是農民作者,他都熱誠相助,影片《咱們的牛百歲》的作者袁學強曾講過“多虧我遇到了這位好導演。”

趙導介紹說:該劇本編劇袁學強在山東改了兩稿,到上海又改了七稿。小說原來立意不太高,只着眼於改造農村裏的落後分子,對待落後的人不要把他看死。於是他對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你能不能把立意昇華一些。並對作者說,你若同意我的看法再動手修改,不要勉爲其難。

趙導認爲影片《咱們的牛百歲》中的人物,在人生的道路上,儘管各有其不同的辛酸和痛苦,他們身上也殘留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毛病,但無一不是笑着和自己的過去訣別。

這是當時醞釀在他腦海中對未來劇本里的人物設計與拍攝理念,他希望和劇作者產生共鳴,化作生動的人物形象。

《喜盈門》的作者辛顯令是縣文化館的副館長,比《咱們的牛百歲》的作者文化略高一些,如今邀請他們到上海修改劇本,在農村,有如進京趕考中狀元。請他們來,幫他們改劇本,請來方便,作爲演也有這個權利,但若弄不好改不成,還存在一個要讓他們體面回鄉的問題,因此也有潛在的麻煩和危險。

趙導分別和他倆秉燭夜改,天天干到半夜十二點,寫了改,改了寫,反反覆覆,足足幹了四五個月,可謂是朝朝暮暮,心血耗盡。

不是伯樂,勝似伯樂。趙導對農民作家可稱是關心倍至。他說,作爲一個導演請一個作家來改劇本,若改不成不能投產,怎麼辦?這中間還有個情感、道義上的問題和愧疚。老實說,從他請作者來之先,這個問題便幽靈似地徘徊在他的腦海,且難以排遣,時刻敲擊着他的心頭。慶幸的是,在趙導的力薦下,兩位作者的劇本先後都在上海出版的《電影新作》頭題上發表,還一併附有作者小傳、作者照片。這樣久懸於趙導心頭的忡忡憂心總算落了地:即便是劇本被否定拍不成,這些工作之餘終年奮筆不輟的農民朋友拎着那一厚摞全國性電影雜誌走回村頭,也好有顏見江東父老了。

趙導爲這些終年筆耕不輟的農村作者考慮得真是煞費苦心、仁至義盡了。他爲劇本儘快修改成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費盡思慮,絞盡腦汁,但他從不署名。我尊敬他,他的藝德、品格,豐盈着人們精神的活水。

趙煥章在維也納街頭

在生命的河牀裏跋涉

“男人是不會退休的”,趙導繼電視劇《雨後荷花村》之後,準備搞一部環境保護題材的劇本。他說目前拍戲要受劇本及經濟的制約,尤其是後者。趙導笑着說,只能算是設想罷。

導演趙煥章是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他,雖非絕頂聰穎,但卻是一貫有着方向性的勤奮和一絲不苟,他是中國農民的兒子,他懷有對億萬中國農民兄弟的一片赤誠,用生命在爲他們吶喊!

真誠無價,人生有限。趙煥章是真誠的富有者。老天有眼,他有一個溫馨的家,他的夫人不愧是位賢內助。一件禦寒衣,一碗熱麪條,她時刻關心着勤勞的老趙。他倆相視一笑,便覺得有一種滿足瀰漫心頭。

一字一句總關情,金色的秋天,他怎不擁有金色的收穫?於衆多生命流淌着的河牀裏,他以自己那老實人的行事方式與生活準則,待人待己擁抱生活勤奮創作。他一如既往坦坦蕩蕩,亦如終年耕耘的老黃牛。

我同他一起拍片,始於1962年我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不久,有幸參加影片《水手長的故事》的全程拍攝至後期製作。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五十七年了。作爲晚輩,他是我的好導師,我是他的學生和老朋友。不少生活細節已經忘卻,可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直縈繞於懷,至今未完全找到答案:即作爲導演,爲什麼他每每拍片幾乎都會成功,總會受到農民兄弟和城市觀衆的厚愛,頻頻獲獎?這令我深思再三,覺得用三言兩語一時半會難以說清。

趙煥章導演的影片《喜盈門》在埃及展映

但我以爲,他對中國農民飽含真摯的深情,這是最爲重要的。他用農民的語言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使得影片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用中國農民、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講好了中國故事,不迴避矛盾,不概念,不說教,“全生態”且風趣生動可信,影片中的情節、人物似乎很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從而豐盈着人們的心靈。

趙導拍片有着自己不懈的追求,獨特的風格。風格的形成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誌,他爲中國電影增光添彩。

趙導在上海這方電影沃土上,洋溢着始終不變、揮之不去的情懷與使命。

他拍攝的電影,溫暖着千百萬歲歲年年辛勤耕耘農民的心。

爲趕寫此文,幾次想再趕赴他家前去探望,再聽他講故事,可鑑於趙導已是90歲高齡的耄耋老人,腿腳不便,視聽不濟,身體多有不適,不便前去打擾。待日後他健康狀況好轉些再行拜訪,再爲廣大讀者報導有關他的好消息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