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箱拎在左手,右手握着厚厚的筆記本,每天清早,威海仁昌電子有限公司職工叢建傑都要給設備“查體”,一排排自動化機械都是他一手“培育”出來的,細微誤差,他總能第一時間察覺。

從業15年,從一箇中專畢業的普通維修工,逐漸成長爲全國勞動模範,叢建傑用攻克和解決300多項生產技術難題、創效2000多萬元的成績,詮釋了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

中專生變身自動化“專家”

在徒弟李海濤眼中,師傅叢建傑儼然就是自動化領域的“專家”,“師傅這些年研發的成果,就是一個研究生也比不得”,他打心眼裏敬佩。

一箇中專畢業生,憑啥能在“自動化”這個高端領域取得一連串的成就?“再難的問題也不怕,只要下苦工,總能找出辦法。”叢建傑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奧妙。

曾經,企業從韓國進口了低溫焊接機,由於電熔不匹配,一天就會燒燬三四個,維修費就像無底洞,大家打算放棄這個“燙手的山芋”。

越是難題,越能激發出叢建傑的鬥志,反覆試驗了20多次後,他在電熔後面增加了一個線路板進行調節,有效解決了電熔的充放電問題,電熔再也沒有燒燬過,一個小問題惹出的大煩惱被徹底解決了。

叢建傑解難題的故事說不完。去年,企業在市場上連續出現不合格品,拿着被退回的產品,大家心裏不是滋味,可又搞不明白哪裏出了問題。剛開始,叢建傑也是一籌莫展,他把產品拆開組裝了幾十遍,才發現是裏面的金屬片被磁鐵吸住發生偏移,於是他更換改造設備,經過反覆的實驗,這種不良品終於徹底杜絕了。

大大小小的問題,叢建傑解決了上千件,成了解決問題的專家,公司工會在車間專門創建了以他命名的“叢建傑創新工作室”。

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更加增強了他和技術難點“死磕”的底氣。通電檢查機4月23日完成,節約費用13萬元;DISC擺放機5月10日完成,節約費用2萬元;CAP注膠5月17日完成節約費用6萬元……在工作室內,一張白板上記錄了每個創新項目的進度。截至目前,“叢建傑創新工作室”攻克和解決300多項生產技術難題,創效2000多萬元。

把“韓國模式”變“中國模式”

在機械臂的操縱下,小小的溫控開關隨着機器的起伏上下翻騰,不到一分鐘,成品新鮮出爐。

這是叢建傑的最新成果“電阻壓縮注膠機”,有了這個“法寶”,注膠工人由5人縮減到1人,效率卻提升了5倍。

提升效率在叢建傑眼裏是習以爲常的事,更讓他驕傲的是機械的精準度,“注膠量精準到1毫克,基本不會有外泄、黏連的情況發生,降低了產品的不良率。”

不良率是衡量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仁昌電子這類出口企業,還代表了中國產品的品質。仁昌初來中國建廠時,延續韓國生產模式,一條生產線上有數十位工人,生產效率遲遲不能提升,產品大部分是人工組裝,誤差大、不良率高,在國際市場上淪爲了低端產品,從一開始,叢建傑心裏就憋着一口氣,“我要證明咱中國的產品比外國的強。”

“爭氣”從來不是說說而已,拿電阻壓縮注膠機爲例,他用了整整7個月的時間進行了80次試驗,纔將精度拿捏準確。調試氣壓一帕一帕調整、針頭粗細一絲一絲縮小、注膠時間一秒一秒縮短,憑着這一點一滴的功夫,讓產品無論質量和外觀都堪稱一流。

針對效率低這一弊端,叢建傑也拿出了一系列“看家法寶”:2010年,他把繁瑣的人手組裝工序改爲自動化機械作業,把溫度檢查、阻抗值檢查、耐電壓檢查整合到一臺自動線,原來多個人繁瑣作業的工序減到一人操作,產能提高50%;研製的剪PIN機,將四、五十人的用工量壓縮到5人;變CAP打印機由手動爲自動,提高效率25%。

同事隨洪濤見證了產品國際聲譽的提升,“這些年,我們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生產效率都有了質的改變,叢建傑主導的自動化生產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把企業生產的韓國模式變成了中國模式,訂單穩步增長,尤其是疫情期間,不降反升。”

眼下,電阻壓縮注膠機即將投入使用,更精緻的“中國製造”將走向國際,“我的創新不會停止,還會有更多的‘發明’投入使用,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都是一流的。”叢建傑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實習生 胡曉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