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漢末三國時期誰的勇武最強?這個話題可算是三國類話題中關注度和熱度都非常高的,按傳統觀點,呂布是公認最強。但其實對此很多人也有異議,冷兵器研究所就曾發表過《從祕書到三姓家奴,人稱“勇而無計”的呂布,憑啥被稱作三國第一武將?》進行討論。而另一位被認爲是勇武第一的候選人,就是威震華夏的“武聖”關羽了。畢竟他有衝入大軍中把勇冠三軍的顏良斬殺這一傲人戰績。不光現代,漢末之後的魏晉也常常對關羽的勇武表示認同。那麼問題來了,關羽真的是憑個人勇武,單槍(刀)匹馬就在萬軍之中斬殺了顏良嗎?每每談及這個話題,有一句史料的引用度是最高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衆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但是這個事件是有發生的前提的:【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衆所周知,紀傳體史料都有專美傳主的春秋筆法存在。所以要連同本史書內的其他人物傳記裏的記載統合觀看。聯繫《武帝紀》這條史料,那麼關羽斬顏良的事實真相,跟單槍匹馬衝進成伍成列戒備森嚴的顏良軍中,斬殺了顏良有很大差距的。

理不辯不明,先看地圖:

結合前面的史料來看,袁紹使顏良攻白馬的緣故是爲了從黎陽渡河而下,而白馬所處的位置幾乎夾岸,如此一來,無論是袁紹主力渡河時的安全,還是日後後軍的增援和糧草的運輸都在白馬的可控範圍內,所以要先行拔下這個據點作爲保障。荀攸建議曹操兵指白馬上游的延津,做出要或渡河襲擊袁紹後方,或順河而下與白馬守軍裹夾顏良軍的態勢。於是袁紹爲了護翼顏良軍,選擇分兵直插延津對岸與曹操對持,一是牽扯曹操使其無法渡河,二是堵截曹操順流而下的道路。這時的顏良軍可以說在袁紹主軍的後方,白馬基本已是徹底被孤立的態勢,所以,曹操軍輕兵急擊白馬,自然會出乎顏良預料之外,這也是在圍白馬而攻的顏良,被曹操軍接近自己僅十里的距離才發現的原因。

顏良發現曹操軍,自然不會坐等,他當即指揮軍隊準備迎擊。那麼,這個時候,這十里的距離就是顏良軍存亡的關鍵。如果顏良軍利用這段距離,組織好迎擊態勢,收縮圍城部隊,防止被城內城外同時夾擊,那麼面對兼行而來的曹操疲軍,是有可能撐住的。至少延津的曹操能夠輕軍前來,那麼袁紹援軍也能夠輕軍而來。對此,而曹操迅速做出決定,使張遼、關羽前登。

即由張遼、關羽率領騎兵,以速度優勢先行衝擊一下顏良軍(漢制一里415米,十餘里距離不過5000多米,騎兵奔襲過來,不過10-12分鐘的時間,甚至更短。冷研推薦的文章經常科普這方面的知識,建議回溯往期內容)。其目的是暫時打亂一下顏良軍的集結和部署,爲後續的作戰贏得有利局勢。不過戲劇性的是,這一衝,顏良軍就崩潰了。

其實可想而知,陡然遭襲,倉促應敵,這樣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是大打折扣的。那爲什麼倉促應戰的部隊會戰鬥力堪憂?這首先要明白古代圍城是怎麼做的。即以點爲主,以線爲輔。點就是營寨,建設在城門方向,控制主幹道,在保證不會被城上的遠程武力攻擊到的距離佈防。線就是壕溝、鹿角以及不間斷的巡邏部隊。以點爲站,巡邏部隊通過口令等暗號往來穿梭,不斷巡視。然後再在外圍散佈相當數量的斥候瞻視敵情。而且古代圍城戰也不是一次性把所有的兵都糊上去,需要分波次分階段不固定的發動攻擊。爲什麼顏良無法立即把軍隊都攏起來應對曹操急襲?我們先要明白白馬城多大:據後世考古發現,白馬城遺址位於慶陽市環縣蘆家灣鄉廟兒掌村,城址依山而築,殘高約8-15米,南城牆長約580米,北牆長約140米,東牆長約736米,西城牆長約650米,面積約24.84萬平方米。【注1】

顏良軍在24.84萬平方米的外圍佈防,顏良派傳令軍通知這些部隊向自己集結,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以我軍現行集合時間舉例:要求比較高的部隊,全連緊急集合3分鐘。全營5分鐘。全團(按1500人~3000人算)10分鐘。在高強度訓練下的現代部隊,1500到3000人集合起來形成戰鬥力,尚且需要10分鐘,古代的舊式軍隊需要多長時間可想而知。而這只是集結的時間,他們與顏良本陣還有一定的距離,移動過去又需要多長時間?而曹操發現顏良警覺後,立即派關羽、張遼以騎兵先登衝鋒,他給顏良留下的時間是多少?不過10-12分鐘。所以顏良根本沒辦法收攏圍城部隊,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將身邊的部隊集合起來去阻擊曹操軍,然後以此爭取更多的時間來等待其他的部隊集合前來佈防。但是倉促迎戰的部隊士氣戰力可想而知,他們可能都來不及披甲,因爲部隊非戰時狀態下是不披甲的。比如張繡叛亂曹操前,先謊稱部隊軍車不足,無法運輸甲冑,請求讓自己的部隊着甲通過曹操的駐軍營地,而後突然襲擊,這才擊破了曹操【注2】。於是顏良選擇身臨一線,一爲靠前指揮,二爲提振士氣。但很可惜他倉促組織起來的部隊被關羽、張遼輕易擊破,自己也授首陣亡。

那麼,爲什麼是關羽殺了顏良?古代騎兵衝鋒,一般不會擠在一起去衝一個點,這樣目標單一,敵軍也容易防守。他們一般是分成3-4個攻擊箭頭,比如項籍垓下之戰,僅剩28騎,尤分爲4隊,四向而衝;【注3】又比如金兵17騎破宋禁軍2000人,十七騎分爲三隊,左右各5騎,中央7騎,中隊先進,左右兩隊再包抄,這是很典型的騎兵戰術。【注4】後期更復雜的如蒙古軍騎兵戰法,先用輕騎馳射騷擾,然後等敵軍陣型混亂就出重騎衝陣;一次衝陣不能得手,前次兩側馳回,再下一波次重騎衝陣,如此往復,直至破陣。

張遼和關羽絕對不可能擠在一起衝一個點,兩人肯定是分在不同的隊,攻擊不同的點,甚至兩人都不可能僅僅分成兩個隊,必然是多點突擊,以求必克。而關羽攻擊的這個點,顏良正好在附近,或者如關羽的傳記所說,關羽發現了顏良的位置,主動進行了斬首打擊。而且《徐晃傳》也提到徐晃從破,則可以肯定曹操沒有僅僅指望張遼、關羽一波成功,爲保萬一,肯定派了徐晃在張遼、關羽之後準備了第二波次的進攻。總之,戰爭不是兒戲,更不是街頭混混打羣架,不可能一聲德瑪西亞,所有人一起衝向一個地方。它有前隊有後隊有主攻有側擊,這些都是有嚴格的戰術操作的。古代對陣,光鼓語就有十幾種之多,根據鼓點節奏和頻率的不同來向部隊下達命令,其他如旗語、號角、鳴金等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一起衝上去A就完了,他要那麼多繁雜的指令幹嘛?遊戲可以鼠標一框,拉上去無腦A,戰爭不行。綜上所述:很明顯,從荀攸制定計劃之精準,將敵人動向盡在掌握,到曹操行施計劃之精妙,聲東擊西輕兵急襲如反手之易,以無算迎有算,有算者勝。曹軍現而良大驚,顏良之死已在必然。同向對比文丑,與顏良齊名,以利誘之,亂其部伍,一鼓而破,照樣陣斬,授首小卒。非必須關羽纔可。所以,按《關羽傳》,關羽是率領騎兵突襲了倉促遇敵的顏良軍,對顏良來了個斬首打擊,導致顏良軍的崩潰。按《武帝紀》則是張遼、關羽的騎兵的衝鋒,打垮了顏良軍,關羽在敗軍中發現了顏良,過去砍了他。而關羽斬顏良的這個勇武展現,對於曹軍擊破顏良軍並非不可或缺的,是錦上添花的一筆。我們要承認,在古代戰場上,個人的勇武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同時代呂布黑山破張燕、還是典韋擊退布衆、許褚護曹渡河,還有張遼逍遙津奮戰、曹仁破圍救人,都有個共同點:即在我方勢弱的情況下通過個人勇武的展現來扭轉局勢,逆襲翻盤。可稱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個人的勇武畢竟是有限的,對於有組織與準備的正規軍隊,像《三國無雙》那樣割草,顯然是不可能的。

【注1】白馬城遺址位於慶陽市環縣蘆家灣鄉廟兒掌村,城址依山而築,殘高約8-15米,南城牆長約580米,北牆長約140米,東牆長約736米,西城牆長約650米,面積約24.84萬平方米。山頂有一內城名爲紫禁城,長約75米,寬約88米,面積約6600平方米,內城遍佈灰瓦片、陶罐片及少量豆綠色宋瓷殘片等,城址周圍有烽火臺遺址6處。【注2】《吳書》繡降,用賈詡計,乞徙軍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繡又曰:“車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繡,皆聽之。繡乃嚴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備,故敗。【注3】《史記 項羽本紀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爲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爲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爲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爲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注4】《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和議已定,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經由磁州,李侃以身爲兵官,且承掩殺之旨,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欲與之戰,十七騎者分爲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爲左右翼,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千古廢物,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