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傑壩:鄉風文明爲幸福生活“加碼”

客家新聞網 郭莉芬 記者劉芬

初冬時節,行走在崇義縣傑壩鄉,一條條規劃有序的道路乾淨整潔,農家院落、房前屋後收拾得井井有條,鄉風文明的標識標語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文化廣場格外醒目,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近年來,崇義縣傑壩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多舉措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引導農村幹部羣衆堅定信心、鼓足幹勁,自覺投身鄉村振興實踐。

2020年送戲下鄉宣傳演出。

文明細雨浸潤百姓心田

近年來,崇義縣傑壩鄉不斷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級文化廣場、綜合文化站等的建立,不僅讓村容舊貌換新顏,更給村民們創造了一個舒心的生活氛圍,村民們的閒情逸致有地安放。

通過開展“身邊好人”“清潔家庭”“脫貧奮進之星”等評選活動,一批批優秀典型代表,詮釋出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把文明新風吹進田間地頭和農家小院,引導羣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鄉風淳樸了,村民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現在我們農忙時候摘油茶果割稻子,沒事了就到村文化廣場看看,跳跳廣場舞、看看節目,生活充實着呢!”說這話時,長潭村村民何太招一臉的滿足。

在長潭村村村主任賴寶春眼裏,文化廣場雖小,內涵卻大——既能滿足羣衆文化需求,也是引領鄉村文明風尚的主陣地。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爲百姓提供了鍛鍊身體、愉悅身心的好場所,更能和睦鄰里之間的關係,在綜合治理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顏值

鄉風文明的內涵之美融進了村民的心中,而鄉村建設的外延之美也越發迷人,房新了、路平了、院淨了、心亮了。鄉村振興工作的“面子”美了,“裏子”也更實在了。

傑壩鄉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爲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契機,聚焦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努力讓農村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生活好起來。把農村“空心房”整治作爲重要抓手,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綠則綠”的原則,探索建立“空心房整治+N”模式,統籌推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四化”提質工程,大力開展環境整治,着力提升鄉村顏值。

“村裏垃圾亂堆亂放現象沒了,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提起“美麗鄉村”建設,傑壩鄉黃沙村村民陳安標豎起了大拇指。鄉村“顏值氣質”提升了,農戶的“精氣神”足了,村民們切實享受到了實惠。

移風易俗引領文明風尚

民風家風是鄉風文明的基石,移風易俗更是關鍵。過去,農村有些地區大操大辦紅白事,不少不良風氣屢禁不止,成爲文明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近年來,傑壩鄉以制定“村規民約”“村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爲抓手,創新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加強基層的“管與治”,逐漸引導村民自覺遵守準則,用制度化的形式,促進村民主動轉變舊觀念,帶動“民風”的轉變。

通過制定遵紀守法、生態保護、婚喪嫁娶等“村規民約”,大到村莊的遠景規劃,小到羣衆的生產生活,條條框框無不透出有戒尺、有底線的文明力量。提起村規民約內容,每位村民不但能道出一二,還對此稱讚不已。“村民間少了攀比鬥闊,多了文明風氣。不丟面子不浪費,村民都很支持歡迎。”黃金村黨支部書記劉德梅介紹說。

如今行走在傑壩鄉,各行政村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環境治理建立常態化機制,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讓人倍感親切,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