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齊白石從民間走來,帶着泥土的芬芳,不畏艱難,勇於進取,把一股清新的鄉野氣息帶入神聖的藝術殿堂。

他從都市歸去,魂歸鄉間故里,用文人的墨硯澆灌滿園的菜蔬。他的畫以文人畫爲根基,開拓民間傳統,探討雅俗結合,爲傳統花鳥畫注入了蓬勃生機,風格剛健鮮活,將自己的天然樸素情感納入到一個廣大的文化參照之中,進行“衰年變法”創造了“紅花墨葉一派”,解決了藝術上的“媚俗”與“欺世”的問題,成功的找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巧妙鏈接,成就了“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獨特美學。

精品預覽

Lot 71

齊白石 雁來紅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維公部長雅屬,辛未(1931年)齊璜。

鈐印:白石翁

鑑藏印:元霖山房、熙寶齋珍藏印

出版:1.《齊白石精品集——熙寶齋隨筆》P18,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2.《熙寶齋隨筆——中國花鳥畫源流探析》P214,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6年。

3.《齊白石作品珍藏卷》(續)P44,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說明:俞大維上款。

俞大維(1897-1993),浙江紹興人,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後。1926年,蔣介石召其由德回國改良兵工,隨任兵工署長。抗戰勝利後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等職。

尺寸:67cm×33cm約1.9平尺

雁來紅,別名老來少、三色莧、葉雞冠、老少年。因其葉色生得極爲曼妙,如同花色,歷來爲人喜愛,以之入詩入畫佳作多多。宋代楊萬里便有“開了元無雁, 看來不是花。若爲黃更紫,乃借葉爲葩”的佳句。

齊白石以深厚的筆墨駕馭能力,藉其豐富的生活體驗,將尋常之物畫出了藝術之美,於最爲簡潔樸質的畫面中傳達出其最爲真摯樸素的生活情感。他爲近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在其諸多的花鳥畫中,雁來紅是其代表性的題材之一。尤其晚年白石翁以此爲題創作了大量的畫作。在其老家的星塘老屋,齊白石還曾親手種植過燕來紅。齊白石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四月清和始着根,輕鋤親手種蓬門。秋來顏色勝蓬草,未受春風一點恩。”一方面寄託思鄉之情,紓解鄉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衰年變法”成功,且身體康健,藝術創作力旺盛的喜悅心情。

白石翁筆下的雁來紅大多以單色硃砂紅爲之,顏色豔麗明快,或繪以蜻蜓、或假以蝴蝶,或三兩蟋蟀出沒其間,其筆下的工蟲與花卉顧盼生情,從而使畫作充盈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此以是幅顏色爲燕來紅者,鮮矣!其獨特之處正可謂“物以稀爲貴”也。此作以青色濃重之筆寫成燕來紅的枝葉,勾勒葉脈舒展靈動,空間錯落有致,又以洋紅、花青點綴枝葉間,生機盎然。畫面的右下角以墨筆線條勾勒白菊,與燕來紅俯下之姿交相呼應,畫面左側白菊之上假以長題,從而使整個畫面既飽滿而又空間感十足。此作可謂齊白石精心之作,值得寶藏。

Lot 72

齊白石 持菊作壽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白石齊璜。

鈐印:老蘋

鑑藏印:張宗憲藏

出版:1.《齊白石書畫集》P129,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提供出版物複印件)

2.《齊白石畫展》P83,日本,大阪,龍華堂,1990年。(提供出版物複印件)

3.《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齊白石作品集》P116,香港蘇富比,2002年。

4.《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11月。

展覽:1.“齊白石畫展”日本,大阪,龍華堂,1990年。

2.“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上海,2002年。

3.“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香港,2002年。

4.“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臺北,2002年。

說明:1.北京文物公司舊藏。

2.此作品爲香港蘇富比2006春拍Lot14號拍品。

尺寸:96.5cm×34.5cm約2.9平尺

齊白石筆下所繪祝壽題材常見者:一爲東方朔盜桃;一爲麻姑獻壽題材;還有一種就是繪以松樹、壽桃等取諧音來表達其祝願之情。

“東方朔盜桃”則取材真實的歷史人物,但事蹟爲神話傳說。《古小說鉤沉》輯《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漢武帝)召東方朔問。朔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短人不對,因指朔謂上曰:“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矣”。以東方朔盜桃爲圖,表達了祈盼健康長壽之良好祝願。明末以來,陳洪綬、黃慎、任伯年、吳昌碩等畫家均有相關題材作品傳世。齊白石早年曾對臨《芥子園畫譜》學習人物繪畫,打下人物畫的基礎。單以存世的作品來看,齊白石的人物畫並非是他創作中數量最多的題材。然而,齊白石以人物爲題材的作品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在意義,並與其繪畫、生活歷程緊密連接。木匠出生的白石老人早年作爲聞名鄉里的畫師,就擅長與人畫像,而且能畫得惟妙惟肖。“衰年變法”之後,他的人物畫便愈來愈追求“不似之似”的寫意風神了。如果說齊白石的花鳥作品是其藝術成就的典型代表的話,那麼,他的人物畫則可以說是其作品賦予生活化意蘊的具體呈現。

這幅《持菊作壽》繪一鬚髮皆白左手持平籃,右手持一竹杖前行的老者形象。其神情與東方朔略似而又參以變化,畫中人物似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老者頭微微左上抬起,目光和藹,身着長袍,寬肩大袖,飄飄然而不食人間煙火。此圖人物的臉、手用淡墨勾線後染以赭石色;籃菊的菊花瓣片及織籃的竹篦,俱以墨筆勾成。衣袍重墨空勾,暗部以水墨淡染。手中竹杖施以濃墨,寥寥數筆,鏗鏘有力。人物臉、手之筆線清淡柔和,衣袍線條蒼勁渾厚。粗與細、濃與淡、實與虛、色與墨各臻妙境。老者之悠閒自適、豁然舒泰的心境、神態畢現於紙上,在對比中突出人物的立體感。構圖開張大氣,神態祥和生動,實爲白石晚年大寫意人物之佳品。

Lot 73

齊白石 荔枝蝴蝶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寄萍堂上老人齊白石,年八十時畫。

鈐印:木人

出版:《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11月。

說明:1.啓功先生題簽

2.日本回流。

尺寸:68.5cm×34cm約2.0平尺

齊白石的家鄉湘潭不產荔枝,他早年“五出五歸”三客欽州,對荔枝一見鍾情。他第一次嚐到荔枝是在一九零七年,時年四十五歲時出遊至欽州。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憶道:“沿路我看了田裏的荔枝樹,結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

關於他在欽州居住時與荔枝的趣事,齊白石寫道,曾有人拿了許多荔枝來,專門來換他的畫作。由此,齊白石不禁感慨道:“這倒可算是一樁風雅的事”。還有一位歌女,齊白石曾捧過她的場,她則常常剝了荔枝肉給他喫。由此,齊白石做了一首紀事詩:“客裏欽州舊夢癡,南門河上雨絲絲。此生再過應無分,纖手教儂剝荔枝。”

荔枝令齊白石一生魂牽夢繞,終其一生不斷創作“荔枝圖”。齊白石早期的荔枝作品風格寫實,粗筆樹幹,工筆果葉。一九二零年齊白石回京居住後,開始進行“衰年變法”,從而以“紅花墨葉”面世。他認爲荔枝紅果綠葉,正是他變法的絕好素材,他常說荔枝“入圖第一”。因而到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折枝法,或將荔枝置於提籃中,極力誇張鮮豔的果實。晚年時期,齊白石甚至直接只畫幾顆荔枝果,沉而透,蒼而潤,注入深沉的感情,以情動人。齊白石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幅荔枝畫中這樣寫道:“園果無雙,予曾爲天涯亭過客,故知此果之佳”,可以說荔枝畫寄託着白石老人對生活最樸素最本真的祈願。

齊白石一共畫了多少幅荔枝畫?傳世的又有多少?根據《齊白石全集》收錄的作品統計,共有四十二幅荔枝題材的繪畫。在《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全集》荔枝畫則有三幅,且與《齊白石全集》收錄的作品不重複。這兩大畫集基本上涵蓋了齊白石荔枝畫的存量,共計四十五幅左右。根據作品存量分析,齊白石荔枝畫的創作高峯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有二十三幅之多,佔據其整個生涯荔枝畫的大半。其最後一幅荔枝畫創作於一九五五年,是他離世的前兩年。儘管構圖、形制、尺寸、配圖的其他形象不盡相同,但白石老人對荔枝的喜愛以及通過荔枝寄託的美好意願則是一貫的。從“大吉大利”“平安多利”“太平吉利”“吉利萬年”“大利”“大喜大利”等題款就可以看得出來。

Lot 74

齊白石 木棉花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白石山翁造

鈐印:木人、白石翁

鑑藏印:河北泊頭師範學校藏

尺寸:130cm×32cm約3.7平尺

Lot 75

齊白石 池塘清趣

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魚蝦各有致,十指通鬼神。白石山翁。

鈐印:阿芝、老白

出版:《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11月

尺寸:99cm×34.5cm約3.0平尺

(圖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海浦東分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