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無數的歷史迷霧催倒了一個又一個的王朝國家,歷史的車輪總是不緊不緩的前進着。

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高官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現象存在,一旦情況嚴重,甚至威脅到了江山社稷的興亡。也正是這個原因,古往今來,貪官的名聲總是不怎麼樣,其中公認的可能最爲有名的貪官,可能就是清朝的和珅了吧。因爲和珅的被抄家,衍生出了“和珅跌倒,嘉慶喫飽”的歷史典故,可見和珅貪腐的程度已經動搖了國家根基的地步。

但是歷史上對於和珅卻是評價矛盾,從貪腐這一點來看,和珅幾乎可以算是上是遺臭萬年。但和珅不僅貪腐能力強,他的政治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朝的乾隆皇帝也不對他下手,而且對他也算是佩服有加,只能說和珅貪得有原則,“爲官之道”也是做到了極致。

其實,電視劇中的和珅和歷史上的和珅是不同的,但是他們都有一點相同,就是知道如何做一個官員。正因爲如此,和珅的官才能越做越大,最終成爲乾隆身邊的紅人。和珅在做官方面的原則其實就是“三不貪”。

第一個不貪就是不貪賑災款,很多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一種場景,一個地方發生災情,朝廷下撥賑災款。這個時候,一般就會有官員將賑災款層層剋扣,納入自己的口袋。當災區的百姓發現銀兩金額不對的時候,就會對朝廷產生怨念,嚴重的甚至還會造反。但和珅主持的賑災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雖然很愛財,可也明白什麼錢可以拿,什麼錢不能拿。

這二,就是不貪用來舉辦科舉的錢。古代的朝廷把科舉當做一項非常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只要一個人是人才,那他就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這樣國家有了人才儲備,才能長治久安。科舉的錢是話在這些人身上的,所以和珅也不敢去貪。

和珅能最後做到皇帝身邊的人,也不僅僅只是靠溜鬚拍馬,他的辦事能力也是有的。至少在一些自己沒把握能做好的事情,他就會有自知之明,不會強上,知難而退。雖然這樣的做法會讓人覺得有點慫,沒有面子,但這是一種以退爲進的爲官之道。至少在那個官場時代上,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沒事多認慫,纔不會有人把你當做出頭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