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多家大陸企業受到M國技術禁令,禁止相關公司使用含M技術,整個行業要向相關公司供貨都需要經過M國政府許可。

因此,必須打造本土產業鏈,才能避免卡脖子問題。在這種情形下,一些媒體鼓吹個別公司可以1至2年搞定28/14nm生產線等觀點,其實是過於樂觀的。半導體產業鏈很長,每個環節都需要較深技術積累,並非幾年運動式“會戰”就能搞定的,必須以十年爲單位循序漸進。鐵流認爲,15至20年後能夠把產業鏈全部補全或超越現在西方的水平,就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不久前,剛由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退休的高啓全表示,我國在未來會把中低階的晶片供應鏈做好,但至少需要10~15年時間。高啓全認爲,M國會封鎖中國高階半導體的發展,中國要取得像極紫外光(EUV)先進製程技術看來沒有機會,但預估M國之後應會陸續放寬在消費性或中低階的晶片生產鏈限制。相對上,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十分成熟,有機會在兩岸合作上找到發展機會。

當下,大陸最佳做法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不放棄自主研發,以十年磨一劍的態度積累技術,力爭用15至20年補課,並超越西方半導體產業鏈。另一方面可以和海峽對岸乃至歐洲廠商進行合作,在規避M國技術的情況下,從海外吸收先進技術,解決短期的卡脖子問題。

另外,大陸應對改變撒網式投資的方式。現在一些地方投資過於急迫,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投資,不僅浪費了發展產業的數年發展機遇期,還使地方上揹負了鉅額債務。當下,應當先搞定技術和專利,在技術能夠具有初步市場競爭力的情況下,再大規模投資建廠,國有資金投資不宜“貪大求洋”、急功近利,而應當從本土的“績優股”和“潛力股”中逐步培育出有技術、有實力的半導體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