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宋神宗認爲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資治通鑑》記錄了很多權謀家的故事,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機妙算並不少。

草船借箭的故事背後,多得是故弄玄虛的包裝,將權謀家捧上神壇,似乎掐指一算,就能心想事成。

這些看似是神算子的背後,不過都是權謀的運用罷了,如何成爲這樣神乎其神的的權謀家,靠的就是這三大原則。

一、 知人之明原則

知人之明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指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道一個人的性格,那多半能知曉一個人的心性。

性格決定行爲,如果一個人的三觀已經定了下來,除非發生重大事件,否則輕易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成爲權謀家的第一步就是研究一個人的性格,鍛鍊知人之明的能力。

在秦末時期,天下大亂,羣雄四起,最亮眼就是劉邦和項羽的爭霸。

當時項羽得知劉邦竟然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大怒之下設下“鴻門宴”,想要趁機誅殺劉邦,以除心頭大患。

然而劉邦知曉項伯重情的性格,讓張良將其請入帳中,斟酒夾菜,美言送上。

先是祝項伯健康長壽,拉近關係,更是許諾事成後雙方結爲親家,最後再委屈賣慘,讓項伯心軟。

他說自己入關以來,不敢留一分財物,只等項將軍到來,所以纔會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目的只是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其他意外的發生。

一則表明自己只是小先鋒,不敢動任何屬於項羽的東西,二則表明自己沒有與項羽對抗的想法,派兵把守不過是一片苦心。再三懇求項伯爲他說好話。

果不其然,項伯答應了,在項羽面前如此說道。

“他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輕易入關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擊他,這是不講信義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

項羽非常敬重項伯這個長輩,因此答應了。

之後雖然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事情,但是因爲有項伯的幫助,加上項羽本身太過自大,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

於是劉邦假借去廁所,連夜逃跑,日後圍攻項羽,讓霸王自刎烏江。

由此可見,如果知曉一個人的性格,那麼他的行動就是可以推測的,換句話說,你就能預測到他下一步的計劃,下一次的選擇,下一刻的心思,這有助於你的計謀實現。

二、 洞察事理原則

如果說你學會了如何看清人性,那麼接下來學習的就是洞察事理原則了,意思就是要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能夠成功,靠的不只是知曉敵人的性格,還需要摸清楚事物接下來的發展情況。

《韓非子·說林上》裏面提及過這樣一件事:

齊桓公率大軍援救被山戎侵襲的燕國,被敵人騙進了路途難辨的“迷谷”,裏面充滿了茫茫無垠的黃沙,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

苦熬了一整夜的寒風,直到天亮也找不到出路,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谷。

就在衆人無望的時候,管仲突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

“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

誰知那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竟然帶領大部隊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

管仲因爲洞察了老馬識途的發展規律,才能帶領軍隊走出困境,如果他只是單單知道,如何識別人性,不懂得事理,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玩權謀,就是需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之後,採取相應的佈局,最好配合人心,如此雙管齊下,勢必事半功倍。

三、用智鋪謀原則

既能揣測了人心,也能洞悉事物的發展規律,那麼剩下的就是要學習如何用計鋪謀,意思就是要學會如何運用手段。

合適的手段,纔不會破壞事物的發展規律,也不會和人心相悖,因此用計鋪謀至爲重要。

《資治通鑑》第70卷的《魏紀》中發生一件事,就將楊洪的用計鋪謀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元素來和諸葛亮不合,在劉備患病後,害怕諸葛亮掌權會對他進行清算,因此趁機造反,火燒城池,準備攻打成都。

此刻的成都恰逢諸葛亮東下看望劉備,一時無人能敵,只能先將事情報上太子劉禪。

聽聞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爲,如果黃元無法攻下成都,肯定會搶佔南中。

楊洪卻不這麼認爲,他說:“黃元性格殘暴,對屬下沒有仁德之心,不會成功的。”

他根據黃元的性格和戰場變化,猜測他大概率會順着青衣江東下,或者逃亡吳國,只需要在南安峽口設下埋伏,就能將他生擒。

之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他所料,在掌握了敵人的性格和戰局的發展規律後,在合適的地方設下埋伏,成功捉拿敵人。

可以這麼說,在揣摩了人性、遵循事物發展規律之後,運用合適的機謀,才能更大可能地成功達成你想要的結果。

最後想說

權謀的魅力就在於,你能快人一步地設下圈套,慢慢地等待無知地敵人踏入,步入深淵而不自知,而你雲淡風輕,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學好這三大原則,下一個神機子就是你。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水不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