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如何聰明食補?「3注意」特別提醒

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姜、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作爲調養身體之用。

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衆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衆甚至是天天喫,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

聰明食補:藥記三注意

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姜、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作爲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

生薑、山藥和枸杞,民衆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作爲食材使用;而人蔘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作爲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衆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喫得安心?我們特別整理了以下三大注意事項:

注意一: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

慢性病病人在使用藥食兩用的食材前,要留意目前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

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的病人,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蔘並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

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蔘並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

至於有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的病人,並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並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

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宜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蔘等藥材共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

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的病人,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的病人,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瞭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食得健康。

注意二: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蘸醬

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是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

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爲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喫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於患有三高、腎臟病和痛風的病人控制病情。

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

注意三: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喫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者、心血管疾病者或腎臟病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儘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衆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爲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再次提醒您,選用中藥材作爲食補材料前,宜先了解中藥材的正確使用觀念與考量本身現有疾病與體質,並應主動詢問中、西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瞭解藥材特性及食用方式,選用適量、適時與適合體質的食補方法。

此外,平日也要格外注意保暖、充足睡眠及適度運動,透過正確用藥行爲、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習慣,三管齊下,一起暖暖地渡過冬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