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是需要有前提條件的

或者說:好人是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

好人並不是人的根本屬性

《驢得水》裏有四名老師:校長、張一曼、周鐵男、裴魁山,以及一名進步學生孫佳;還有冒牌英語老師“呂得水”,也就是鎖匠。

這些人在平時,大部分人算是好人,校長會真心的爲教育做貢獻,張一曼生性自由散漫,爲人豪爽,是個受歡迎的女老師;周鐵男剛正不阿,有知識分子的骨氣。

裴魁山頂多算個貪財勢利小人;鎖匠是個老實巴交的鄉下人。

然而,爲了虛構出“呂得水”老師,校長開始做老好人,一點一點的妥協,誘導大家集體說謊。

不明就裏的張一曼成了本片中最大的犧牲品

裴魁山找到了“放大鏡”,將自己的人性之惡,放大到極點,成了赤裸裸的小人

周鐵男終究在槍桿子面前慫了,魯迅說的一點都沒錯:知識分子的風骨一旦軟化,那就是最忠誠的狗。

鎖匠是一隻貪婪的動物,他與特派員們一樣,沒有道德包袱,只要有肉喫,有便宜佔,他們是最兇殘的食腐動物。

簡單的幾個角色,概括了四種人:

一是,老好人,總是在勸別人犧牲一點點,奉獻一點點,看似顧全大局,德高望重,實際上都是在把別人推向火坑。

二是,天真的人,平時大大咧咧,心直口快不設防,禁不住老好人的勸導;更抵擋不住卑鄙小人的落井下石,最容易夭折。

三是,表面硬漢,總是幻想自己的膝蓋很硬,槍一響,褲襠一溼,才曉得,自己是個什麼貨色,英雄不是那麼容易當的。如果投胎投的好,生在太平盛世,或者可以做一輩子硬漢夢。

四是,小人。赤裸裸的表現自私,漫長的文明教化,愣是沒有改變他的基因。這種人平時就能看得出。

《驢得水》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一所鄉村小學,主角大部分是從事教育的知識分子。

豐富的知識會讓人思考很多與己無關的事,從宏大的視角分析、看待問題;然而在切身利益面前,那些宏大的方法論又是無效且卑微的,這是知識分子的悲哀之處。

他們擅長得理不饒人,以爲有理走遍天下;看似無所不能,然而在生命威脅面前,蒼白無力,甚至從來沒有想象過這種問題。

周鐵男是《驢得水》中,除了張一曼外,最讓我同情的一個角色。

他在絕對的“暴力面前”,選擇了徹底的自我閹割。

他讓我想起另一位極端的古人——文天祥,他是一個不怕死的知識分子。

我想文天祥之所以能從容赴死,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爲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爲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部失和而退守餘杭。隨後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

文天祥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面對過最殘酷的場面,我想,文天祥在抗擊元朝的那些年,一定在腦海裏無數次推演過,自己的死法。

他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所以在死亡面前,表現出了真正的風骨。

而在《驢得水》中,周鐵男從未幻想過死亡,面對槍桿子,他本能的選擇了投降。他會憎恨自己的懦弱,這將是他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