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20日,由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为主的西北野战军正式建立,在面对胡宗南的优势大军,我军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离延安,由于西北野战军组建之初只有2.6万人,因此每一次作战,我军都需要小心谨慎,一旦在作战中出现较大的损失和失误,就很容易影响西北战场整体战局,毕竟我军在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的本钱可以维持作战。

1948年1月以后,随着陆续打了几次大胜仗,西北野战军逐渐建立了5个纵队,共计兵力7.5万人,即便是相较于作战初期翻了3倍,但此时相较于东野以及华野等野战军的规模,西北野战军还是捉襟见肘,并且当时西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还拥有29个整编旅共计33万人,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为了打破敌人的压制态势,1月29日,西北野战军在米脂召开会议,商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考虑到当时胡宗南可能派兵进入中原地区,为了支援中原野战军作战,西野决心发起宜川战役,趁着敌人兵力分散在延安、洛川、宜川,西野决心放弃不易攻取的延安,改由进攻宜川,不仅可以得到晋南解放区的支援,甚至能够在战略上起到调动敌军的目的,因此西北野战军两个纵队,进攻宜川,而将剩下的3个纵队,埋伏在敌人驰援重要枢纽之上,

可更关键的是,埋伏在哪儿比较合适?

从洛川驰援宜川,一路上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经由瓦子街到宜川,而另外一条是经由黄龙到宜川,而第三条是道路以北的进士庙梁到宜川。

当然考虑到敌人携带着大量的重型装备,第三条国民党军肯定是不会选,因为这条路是山路,山势陡峭,不利于国民党军大部队行动,因此西野指挥员将目光转移到另外两条路上。

其实按照兵家惯用的方式来看,国民党军最大的可能是走一条小路,也就是黄龙到宜川这一条,可是由于胡宗南所部之前被我军多次埋伏,估计不敢走小路,当参谋提出这一条以后,我军立刻明白,或许走瓦子街到宜川这条路,是国民党军唯一可能选择的驰援通道。

为了做到这次伏击战的顺利,彭德怀亲自到前线视察了伏击阵地,在笔直狭窄的公路两边是高耸的高地,是一处天然的伏击阵地,但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胡宗南的援军会不会上钩,会不会走这条路的问题。

而事实上也正如预料的那样,当攻打宜川正式展开以后,负责驰援的是刘堪率领的整编第29军,刘堪之前在清溪涧驰援的过程中,由于行动缓慢遭到胡宗南的呵斥,加上此次驰援宜川,胡宗南一再催促刘堪要迅速,因此刘戡在这一战中选了瓦子街到宜川这条通道。

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遇埋伏,但刘戡在请示胡宗南以后,胡宗南回电:仍按照原计划继续驰援,刘堪就这样一步步被胡宗南逼上了绝路,西北野战军主力问询后,立刻以5个纵队的兵力,包围了刘堪的整编29军,经过一番激战,全歼该部3万多人,刘戡本人看到大事不妙,自知没发交代,最终拔枪自刎,需要知道的是刘堪本人也是个黄埔一期生,蒋介石听说刘堪兵败自尽后,也极为为这个学生感到惋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