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問策上海2025|深化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供給改革

加快引進海外人才是近年來我國高校人才強校戰略的主要舉措之一。海外教師不僅對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對開闊學生視野,提升高校的國際合作交流水平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有普通本科院校39所,這些高校擔負着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重要任務,它們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也是上海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之一。

“十三五”期間,加快從海外引進人才,是上海高校普遍重視的人才隊伍建設舉措。那麼,上海高校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有哪些特點?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的個體需求如何,這些需求與高校的人才引進政策是否匹配?

本文擬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結合筆者近期研究中的發現,嘗試解答上述問題,並就“十四五”期間以及更長遠的未來,上海高校在引進海外人才方面可能做出的政策改進提出建言。

一、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特點

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一般指高校爲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制定的系列政策,包括家屬與子女安置、住房保障、戶籍安排、薪資、研究與教學支持、職稱晉升與評價等方面。這些政策僅針對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有些對海內外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都適用。

一項對我國內地省級政府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的文本分析發現,各地人才引進政策共性有餘、個性不足,普遍重物質條件的提供,輕工作環境的涵養。爲對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們選取了15所上海高校,包括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通過學校官方網站收集了仍然具有效力的人才引進系列規定,共收集到27份政策文本。

在此前開展的研究中,我們嘗試對各項政策供給的強度進行定量賦值和排序,爲“軟”的政策供給分析提供“硬”依據。政策強度劃分的依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策話語內容,二是話語結構和發生順序。具體操作中,主要以政策要點的出現頻率爲主要衡量標準,又將文本寫作順序作爲依據之一,據此對政策供給強度進行賦值、排序和劃分等級。根據對政策強度的界定,在全面分析政策要點後,我們發現,“十三五”期間,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具有如下一些層次和特點(見表1)。

表1.在滬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內容與強度分層

從上表可見,

屬於較強供給的政策要點包括薪酬津貼、住房、科研啓動經費;屬於中等強度供給的政策要點包括研究與辦公條件、科研團隊建設、職稱、研究生招生資格

;屬於較弱供給的政策要點包括福利與保險、子女入學、科研項目申請支持、戶口、國內外訪學機會、人才計劃申請支持、產學研踐習機會、人事編制、國家與地方補助、配偶安置、學術休假等11項。

另外,在滬高校提供政策的內容均與招聘崗位的職稱等級有關,崗位職稱等級越高,政策供給標準也越高。

二、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的個體需求的特點

本文所稱的海外青年人才指出生地爲中國大陸,年齡在40週歲及以下,在海外(包括我國港、澳、臺地區)已經獲得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目前仍在海外但有意願回到國內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人才。在個體需求調查中也稱他們爲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

個體需求指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對回國內高校做老師,在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個人生活與家庭生活等多個方面的需要和訴求。

本研究在多方幫助下,通過網絡開展了電子問卷調查。根據調查對象對其需求的強烈程度的主觀賦值爲劃分依據,對回收的18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發現,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點(見表2)。

表2.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個體需求類型與強度分層

在20項可通過政策供給滿足的個體需求中,均值最高的是薪酬津貼,其次是科研合作氛圍、工作自主性。

強度排序靠前的個體需求中,與科研相關的佔了較大比重,如科研合作氛圍、科研項目申請制度、科研啓動經費、教學與科研設施等均位列前十。

強度排序靠後的個體需求是與家庭相關的,包括子女就學、配偶工作的政策安排。較強需求有5項,包括薪酬津貼、科研合作氛圍、工作自主性、申請科研項目支持、科研啓動經費;中等強度需求有7項,包括是否有人才計劃支持、晉升與考覈機制、教學與科研設施、國際學術交流機會、個人可自由支配時間、研究方向匹配程度、學校住房政策;較弱需求有8項,包括工作穩定性、研究生招生政策、落戶政策等。

學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環境、公共服務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是否方便照顧父母、學校聲譽以及學科/平臺聲譽等6項,由於學校無法改變或短期內無法改變,所以未納入政策供給分析範圍。但部分因素(如學校聲譽、學科/平臺聲譽)對個人求職發揮着重要影響,對學校的政策供給具有替代作用。

三、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的一致性與偏差

人才引進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之間的匹配情況存在四種狀態,分別是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的強度均爲較強/中強且相互匹配的情況(強-強匹配);政策供給和個體需求強度爲較弱且相互匹配的情況(弱-弱匹配關係);政策供給強度大於個體需求的情況(供大於需匹配關係);政策供給強度小於個體需求的匹配關係(供小於需匹配關係)。

按照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匹配四象限模型,可以看出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的匹配狀況,既有完全一致的方面,也有存在較大偏差的方面(見圖1)。

圖1. 在滬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的匹配狀況

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一致的方面,包括薪酬津貼、教學和科研設施、晉升與考覈、住房等,在內容和強度方面均相互匹配,爲強-強匹配關係

。強-強匹配關係的4項內容,可以認爲是目前高校在引進海外青年人才時着力最大,着重體現校際差異的方面,也是擬歸國青年人才預期爭取到更高支持的政策要點。

工作穩定、戶籍、培訓、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5項內容的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相互爲弱-弱匹配關係。這些內容校際之間差異小,確定性高,“議價”空間窄,屬於學校和個人之間不談也有、談也基本不會改變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說這些個體需求不僅是個體所實際需要的,更是對政策的訴求。

在滬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存在偏差的方面,供小於需的政策要點較多,供大於需的政策要點少。

其中研究生招生資格或碩、博士生招生指標,從政策供給角度看是一項重要的稀缺資源,但從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可能由於專業背景多樣,他們組建科研團隊的需求不高、迫切性不強,故這項內容表現爲政策供給大於個體需求的匹配狀況。

政策供給小於個體需求的6項內容,有些是學校提供的條件低於個體需求,如科研啓動經費的額度;有些學校無法給出確定性政策承諾,比如人才計劃和科研項目申報等;有些是學校可以明確表達但被忽略的軟環境供給,如工作方式、合作機會和國際學術交流等。供求偏差的極端表現是有需求無供給。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對工作自主性、個人研究方向與就職學校相關專業方向的匹配程度、學校/學院人際關係、知識產權的商業化支持政策等比較關注,但這些在現有政策供給中均未涉及。

四、政策改進建議

在滬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與個體需求之間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較多偏差。從“十四五”期間加大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供給的針對性看,有一些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的潛力點。

從重視物質性的保障條件向更加重視職業發展的軟環境轉變

。此前的高校人才引進政策的供給,側重薪酬津貼、教學和科研條件、晉升與考覈、住房等內容,側重提供基本的子女入學、配偶安置、戶籍、培訓、穩定工作等生活保障,這些具體而可見的物質性保障支持是海歸青年人才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

結合海歸青年人才歸國動因的分析,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是強烈的內在驅動力。不論是理工科還是人文社科專業,一些歸國青年學者,對學術職業可以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有理性的預期,在滿足其中等程度物質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更看重比如整體上寬鬆活潑的學術氛圍,學術發展早期階段的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學校的科研管理和後勤服務水平等。“十四五”期間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應該向一併重視軟環境建設轉變,並加大軟環境的宣傳和推介轉變。海外擬歸國青年人才在科研合作氛圍、國際學術交流機會、工作自主性、研究方向匹配程度、學校/學院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訴求,是值得高校在引進人才過程中兼顧的。這些項目不僅上海高校此前少有涉及,其他地方的高校也強調不夠。

當然,學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環境、公共服務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是否方便照顧父母,以及學校聲譽、學科/平臺聲譽等無法改變或短期不能改變的條件因素,在海外青年人才引進中的作用和影響也值得繼續重視。

上海作爲國際化大都市,具有更爲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規範的城市管理體系,對地處其中的高校引進海外人才具有一定的加分作用。

上海的高校應該打好城市優勢這張牌,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設也應打好在滬高校的牌,形成國際化大都市與世界一流水準大學之間的共生共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