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的《过秦论》中如是写道,言辞中满是对秦国暴行的不满。但在古代,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流血是不可能的,秦朝的辉煌,是由一个个视死如归的将士用生命换来的,其中,功劳最大的当属白起、王翦等将领。而白起就是一个十足的杀神,真正做到了让天下“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仅在长平一役中就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这时我们不禁有所疑问,四十万人就算是没有武器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白起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共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其中坑杀四十万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下达这一命令的正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也因此被上党人民痛恨,甚至有了一道“白起肉”的菜。

此消息传回赵国之后,赵国家家户户披麻戴孝,整整四十万人,而且全是青壮年,这个数字让人瞠目结舌,所以对于坑杀这一手段,很多人都不信服,那要多大的坑才能埋下如此多的人?而近些年来山西出土的一个遗址也验证了这个想法。

1995年5月12日,山西晋城高平市的一对农民父子在给自家果园翻地时,意外发现了许多青铜箭头和人的骨头。这些尸骨堆积在一起,并且夹杂着大量腐蚀发黑的箭头,看起来十分恐怖。父子俩见状,赶紧上报了有关部门。

事实上,这片地区是古代长平之战的旧战场,能挖出尸骨并不奇怪,但这次发现的尸骨过于诡异。所以当专家赶到后,对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测调查,并且通过对地理位置与尸骨规模的对比,得出结论,这正是两千多年前白起坑杀赵军的现场。

然而,现场的这些骸骨身上大多都有青铜箭头或被刀剑劈砍的痕迹,还有许多是缺少头骨和躯干的,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被坑杀的。另外专家还发现,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埋葬尸骨的土地却只有一尺多厚,如此薄的土层是不能活埋人的。

综合以上状况,专家解释道,其实赵卒不是被活埋的,而是因为人们常常把坑杀理解为活埋,因此造成的误解。《史记》中“坑”原作“阬”,意思是“坑陷,杀害”。而在白起临死前也留下遗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由此可见,《史记》中的“挟诈而尽阬杀之”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将赵国降卒杀害的,而不是活埋。可四十万降卒也不是小数目,白起是如何耍诈的呢?

首先,他立下降卒只要上缴所有武器就能分粥喝的规矩,当时这几十万人已经饿了数日,根本抵挡不了这种诱惑。而后,他又诈称要挑选士兵,充入秦军,让其余的士兵进入地势险要的峡谷,等待挑选。这时几十万人还没喝到粥就已经丢掉了武器,并且进入了死亡峡谷,手无寸铁且饿了多日的降卒已经成了待宰的羔羊,毫无反手之力。但这时我们不禁会想,古代劳动力那么珍贵,这四十万人又正值青壮年,为何秦国不将他们收为己用呢?

事实上,这个答案白起早已给出:“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也就是说他根本不相信这些降卒。而且此举也是在给秦军谋福利,因为当时秦国的士兵只要能取得敌人首级,就可以得到非常丰厚的奖赏,这四十万人是多么诱人心弦!更何况,秦赵对峙多年,粮食都所剩无几,甚至都出现了食人肉的惨剧,这四十万降卒,该如何安置呢?正是出于这些考虑,白起才有了“诈而尽坑之”的举动,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了。

相关文章